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大学生村官 -> 村官交流
新任村官谱新篇
时间:2009-10-29 14:12:45来源:[标签:出处]作者:李永
  新化县曹家镇在田村彭少和老人几次电话邀请我这位土记者去采访一位朴实无华、勤劳能干、憨厚老实的新任村官彭永安主任。近日笔者欣然前往,一见面,彭少和紧握着我的手,连声说:“咱们村出了一位焦裕禄式的好村官,虽然没有干出那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所做的每一件小事都铭记在咱老百姓的心里。”随即他带我去见识见识这位村主任。在路上,我们边走边聊,新任村官为民办事的篇章一一道来。 助人为乐乐农家   我们的村主任原先是一个木匠,今年五十七岁。他有三个儿子,大儿子读完大学后分配在省武警总队任处级干部;二儿子在县城开店当老板;小儿子在长沙当律师。全家只有他老两口在家,吃穿不愁,村里的人称他是“老太爷”,但他这个“老太爷”硬是不当。他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山上、田里的三亩多耕地还是种着。儿子们多次劝他不要种了,他总是说:“如今国家政策好,补贴我们种田,田土荒着多可惜,只要我能动,我就要种田,耕种一亩田,双季稻可产800-1100千克稻谷,足可解决我们中国三个人一年的粮食。况且,我每天劳动,既锻炼了身体,又增加了收入,多好!一个人活着,有一份热,应发一份光。”
  在路上,遇到村民彭少海,他说:“我们的村主任真好啊!每逢干旱,他为我们抽水抗旱,从未收过钱。”“真的连柴油钱也不要?”。“不信,你可去问其他村民,他不只给我家抽过水,还为许多困难村民抽水不要钱呢!”笔者就近调查确实如此。况且,缺劳力的村民,喊他搞双抢他从未推辞过,真是有求必应。是啊!正是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打动了每位村民的心。在二00五年的换届选举中,村里以不计名投票的形式,从未想过当村官的彭永安以90%的选票当选为本届村主任。 疏渠水湍沃农田   俗话说得好:新官上任三把火。专为村民抗旱抽水的他第一件事就是想到要把水渠疏通,把南源水库的水引到村里来。于是,他在上任的第二天,就召开村委会议,研究疏渠方案:全村707亩农田,其中天水田就有300余亩,水渠因年久失修,淤泥阻塞,近10年来从未放过水,疏渠工程难度大,怎么办呢?但他还是召集天水田农户,按水渠段分摊各户疏渠,以每人30米计,他自己没有天水田,也分了二段,亲自带头去疏渠。这一举动,感动了村民,十天内,1500米水渠(在田村段)全部疏通。可在水渠上游还有大丰、曹家、南源村段没有疏通,本村疏通了,外村未疏通等于白干了。为此,他去镇政府找到了镇党委书记伍玉章,伍书记听了汇报后,当即和他去了上述三村,按照在田村的疏渠经验,三村水渠段也全部疏通了。湍湍流水顺渠而下,灌溉了南源、曹家、大丰、在田、十里铺村的天水田1400多亩。
  他的这一举措,得到了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在2005年的秋旱中,镇党委书记伍玉章、镇长袁铭锋亲自下村,采用在田村的疏渠经验,把全镇51个村的水渠(共计28千米)全部疏通,为全镇的晚稻丰收立下了汗马功劳。 修桥铺路奔小康   我们不知不觉走到了被2005年6月1日凌晨洪水冲垮的石桥边,村民们正在搅拌混合水泥浆往桥上铺,这是一桥;不远处还有许多村民在搬运石头砌桥墩建二桥。彭少和老人指着远处拿着木板去捕架的、不高不矮、身材结实的老农,那位正是我们要采访的村主任。一见面彭主任伸出了布满双萤的手跟我握手,那苍劲有力的手,让我深切感受到这位村主任确是一位闲不住、干农活的老手。我们一起走到桥边彭解吾房屋前,赫然见到一张由村民写的:               《修桥颂》
         洪水无情冲垮桥,害得百姓几家愁;
         阻塞交通不便利,赶急也得绕道行。
         新任村官更是急,带头捐款把钱集。
         挽袖卷裤冲头阵,齐心协力建新桥;
         河东河西成一家,经济活跃富万家。   在其屋的侧面,有几张捐款光荣榜。映入眼帘捐款1000元的就有10多人,其中彭永安及其三个儿子各捐了1000元。在他全家的带领下,捐款如雨后春笋,至笔者发稿时止,捐款已达48700元。在旁的彭主任介绍说:“据专家预算,修建二座石桥需资金6万余元,2.4千米的公路保坑维修需8万多元。目前筹集的这点钱还不够二座石桥的费用。”说话间彭主任请我们去他家坐一会。一进门,热情大方、聪颖贤慧的主任太太一肚“苦水”向我们倒来:“我家老彭自任主任以来,身体就瘦了10多斤,家里的事全落在我身上。他白天带头疏渠、砌公路保坑、建桥,家里象饭店,吃了就走;晚上没在家住过一夜,每晚在公路边守材料(水泥、钢筋、木料等)。这还不说,干公事没钱,还要自己掏腰包……”彭主任马上打住了妻子的话,妻子边说边笑:“怎么你还嫌我多嘴,你干公共事业,我哪点没支持你。要干就要干好,使村民满意就行。”说完就去忙家务了。笔者插了句:“彭主任,你为什么不请人晚上守材料,而非得亲自去守。”“唉!你不知道,村里捐集的钱我要用在刀刃上,请人守材料要工钱呀!而我守就免了。”在旁的村民们也一起附和着:“是啊!我们的村主任就是这样一位一心为公、处处为我们着想的人。在修公路保坑时,村里没钱,他还自己垫付了11000元买水泥、沙子、石头等材料,才把沿小河边的550米保坑砌好。”笔者在在田村的所见所闻,对这位勤劳能干的村主任肃然起敬,同时对这位贤内助的支持与帮助也敬重三分。笔者问彭主任:“您在本届任期内,有什么规划打算?”彭主任胸有成竹地说:“目前全村人口有1780人,有320多户。其中有加工豆腐的专业户15家、小型副食品厂4家、加工红薯粉丝有30多家、烤米烧酒的有50多家……他们都是靠肩膀挑着叫卖。为此在我的任期内,必须建好二座石桥,把公路修通,让老百姓的农产品用汽车运往县城销售发大财。现在村里的人平纯收入只有1900余元,把路修通后,组织村民大力发展家庭副业,同时组织本村剩余劳力外出打工。我想在我的任期内,本村人平纯收入要翻两番,向小康迈进。大家致富了,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采访完后,我们正要走时,突然来了一位叫袁光华的老人,拿着一首打油诗念给我们听:             水渠堵塞公路烂,
            在田出个彭永安。
            疏渠修桥铺富路,
            定叫在田穷变富。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