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琴,女,高中,仙源镇水东村人,系仙源镇太平猴魁柿大茶苗繁育示范基地负责人,育苗专业户。自开始培育茶以来,艰苦创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积累经验,引进繁育新品种和育苗新技术,从开始的年育茶苗五万株到七十多万株,规模逐步扩大,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农家之女 坚苦创业
2002年王秀琴出嫁了,开始了小家庭生活,公婆最大心愿是早日抱孙子,作一个贤妻良母的好女人。当时的她看到本村人均几分地微薄的收入,眼看公婆辛苦一年只能养家糊口的现状,内心矛盾万分。2001年王秀琴经多次了解,决定发展果树生产,夫妇俩多方学习,参观外地一些果树生产大户,得到极大的鼓舞,当年就承包了村里的30多亩荒山,种上板栗、梨树等果木,并在山上搞起了立体种植,果树下套种茶叶。夫妇俩生产在山上,吃住在山上。在与茶商的接触过程中,了解到近几年由于太平猴魁发展迅速,市场越来越大,产品供不应求,一些有眼光的人开始发展太平猴魁。王秀琴又有了新思路,与丈夫达成共识,发展太平猴魁柿大茶茶苗生产。但从未种过茶苗的她,真正要干时,心里空落落的。没有农业技术,于是她拜访老农,请教区茶叶局专家,同时邀请镇农技人员现场指导,农技人员手把手地教,耐心的解答,王秀琴认真地听、不停地问、用心地记。当年八月就在自家责任田里实验性地搞了五万株,功夫不负有心人,茶苗扦插成活率达94﹪以上,收入1万多元,这更加坚定了她育茶苗的信心。
王秀琴获得了初步的成功,她笑了。同时,也扩张了他的“野心”。2004年黄山区政府出台了大力发展太平猴魁茶的奖励扶持政策,各地新开发太平猴魁基地不断涌现。王秀琴抢抓机遇,茶苗基地逐年扩大,2004年培育茶苗40万株,2005年50万株,2006年达到70多万株,该茶苗基地已我区主要柿大茶苗繁育基地之一。
依靠科技 发展茶苗生产
王秀琴在育茶苗过程中,十分注重农业科技的运用,她知道:要想繁育好茶苗,没有科学发展观是不行的。柿大茶品种较多,但适合做太平猴魁的品种有一定的要求,市场上供应的柿大茶苗品种不一,降低了太平猴魁的品质。2004年王秀琴与镇农技站联系,聘请镇农技人员为技术顾问,成立了太平猴魁茶树品种改良中心,她走遍新明、龙门等地,寻找适合制作太平猴魁的品种,进行品种对比试验,筛选出一系列早、中、晚熟配套品种。06年她又选取育出特早熟柿大茶品种,较当地口品种早上市10天左右,准备2007年扩大繁育。在新技术的使用上,06年春引进茶苗春季无性繁育试验,成活率达80﹪,取得了预期效果。
发展规模生产 走订单农业之路
王秀琴茶苗基地培育出的茶苗,品种纯、品种齐全,生产出的苗木符合优质苗木标准,区科委及茶叶局一行给予高度评价,该基地被认定为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04年初中明茶叶公司、绿都茶业公司等单位、茶叶生产大户先后到该基地考察,并与王秀琴签定了30多万株茶苗的协议。05年初王秀琴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了定单任务。在此基础上,又有一些茶叶基地、茶叶生产大户与王秀琴签定订苗协议,从此基地走上了良性生产之路。
王秀琴生产出的优质茶苗对新明、龙门、仙源等新开垦的茶园栽植茶叶的茶农来说,为以后的茶叶品质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低产、劣质茶园的改良来说,促进了我区茶叶从老式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茶叶的精采细做,品质的提升,从根本上提升了太平猴魁的品质。几年来该茶苗基地共为100多户600多亩新茶园建设、300多亩低产茶园改造提供了优质茶苗。王秀琴茶苗基地对我区的太平猴魁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几年来,王秀琴夫妇科学管理苗圃,稳步发展每年茶苗收入20多万元,周边农户每年从基地的劳务收入达5万多元,本组村民仅此一项人均增收400多元。王秀琴就是这一个不安分的人,在镇妇联及镇领导的启发和支持下,她思路拓宽到高层次境界,她对今后的发展充满信心,扩建基地,立足茶苗,发展其它苗木生产,帮助乡亲都能脱贫致富。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