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说淮安市楚州区优秀共产党员、席桥镇浦马村蔬菜产业协会会长、村党总支蔬菜产业协会党支部委员浦学安甘当“蔬菜红娘”致富乡亲的事儿,4月7日,笔者来到浦马村采访,深感名不虚传。
据该村党总支书记马玉堂介绍,浦学安1984年初中毕业后,就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开始和别人学习贩鸡卖,把鸡从席桥、淮安、涟水购回来,运到上海搞批发。贩鸡的活又脏又累,一个星期也就赚两百元左右。因为经常跑上海,他发现当时上海市场蔬菜紧缺,价格也卖得很高,于是便萌生了贩运蔬菜的念头。他先把蔬菜贩运进淮安等周围城市,然后不断地将触角延伸到全国各大中城市。天道酬勤,短短几年时间,他经营的蔬菜品种就从青菜、大头菜等两三种,发展到豇豆、梅豆、雪菜、西红柿、辣椒等10多种,销路由最初的三淮地区辐射到整个华东地区,销量从每年万把公斤增加到近百万公斤。到上个世纪末,他每年的纯收入已达三四万元,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农民经纪人。
2002年浦学安加入党组织后,搞蔬菜营销的劲头跟足了。他深知搞蔬菜营销存在很大风险,需要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积累。为念好蔬菜营销经,他认真向专家学者求教蔬菜新品种的种植知识,研读营销书籍,通过跑市场积累营销经验。为打通信息渠道,浦学安先后在沪、宁等大中城市设立直销点,直接了解市场信息;陆续在全国各大主要市场聘请了30多名专、兼职信息员,及时传递市场信息;经常向外出打工返乡人员和在外工作的亲朋好友了解市场信息。时间就是金钱。蔬菜,一天一个价,必须抢时间、争速度。浦学安搞蔬菜营销严格按照市场变化“晴雨表”,不分昼夜搞销售。一次,他和一名村干部到徐州搞花菜,为赶时间,从徐州到上海一顿饭都没吃,当晚到上海花菜全部卖了个好价钱。显然,如果耽搁到翌日卖,花菜就会变色,而且别人的货也到了,可就卖不出好价钱了。浦学安十分注意发展市场紧缺品种,他利用本地优势,将花菜品种引进到家门口种植,就地收购,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使席桥镇的农民每亩田增收了四五千元。浦学安在营销上还着力做好“形成规模竞争优势”这篇大文章,2002年4月,他在村党组织的支持下,又将原有的“盛源”、“宏达”、“桥头”等几家蔬菜合作社的数百人联合起来,由他领头成立了“淮安市楚州区席桥镇浦马村蔬菜产业协会”,从而保证了全体会员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资源共用。眼下,浦马村蔬菜产业协会在上海、南京、济南等大中城市共设立了4个蔬菜直销窗口,在市场中占据了竞争优势。
在浦马村,笔者见到了年已四十、脸庞黝红、精明朴实的“蔬菜红娘”浦学安。他说:“我这些年来在蔬菜市场闯出了一片天地,富裕起来了。但我深深体会到,没有党的富民政策,没有乡亲们的支持信任,也就不会有我的今天。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不能只顾自己发家,更有责任帮助周围的乡亲一起致富。多年来,谁家农本不足张一下口,我就会借上一笔;谁家田多运菜难,我就会主动派车帮着运到销售点。后来,干脆在农户田头设立收购点。遇到村里铺路、修桥、建校等社会公益事业,多少不等我总会捐上一笔钱物。我知道,救急救一时。要想使乡亲们过上好日子,除了在别人困难时伸出援救之手外,还应该帮助他们发展生产经营,使他们从根本上摆脱贫困的困扰。为此,我利用自身优势,乐于当好致富‘红娘’,努力为他们出谋划策、牵线搭桥,把大家引上致富路。”浦学安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据初步统计,这些年来浦学安先后帮助村民引进了白花园梅、三豇二八、津丰一号苞菜、雪山花菜等10多个市场十分抢手的新品种,同时改进种植方式,放弃传统的露天栽植,发展地膜覆盖和大棚栽培,使蔬菜产量和土地产出效益一下子提高了3倍以上,改变了蔬菜生产易受季节影响和望天收的落后状况,蔬菜种植规模也逐年扩大。目前,全村除了100多亩口粮田,其余的1500亩种的都是蔬菜,浦马村的群众年平均纯收入4000多元,80%以上是种植蔬菜的收入,浦马村成了远近闻名的蔬菜专业村。
村党总支委员、村会计王新太告诉笔者,前几年,村里随着农户蔬菜种植面积的扩大和蔬菜产量的提高,出现一些收购户压价收购,市场饱和时又无人收购,好端端的蔬菜烂在田里的现象,损害了菜农的利益,影响了菜农的种菜积极性。为此,浦学安挺身而出,他在村里的帮助下,将蔬菜经纪人联合起来,成立了浦马村蔬菜购销股份公司,在当地率先搞起了股份制经营,共担风险、共负盈亏、共创大业。蔬菜公司实行统一标准、统一价格,一边同菜农签订收购协议,每年按保护价收购,保护菜农利益,让菜农吃上“定心丸”;一边同各大批发市场签订供应合同。这种服务两头的经营模式,既保证了股东的丰厚利润,又大大调动了村民们种菜的积极性。当年全村新增菜地400亩,成为全市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亮点。像去年花菜市场行情不好,菜卖不掉,要是在过去,只能眼巴巴看着卖不出去的蔬菜烂在田里,菜农丰产不丰收。而去年浦学安和他们的蔬菜公司拼命把花菜朝南京、上海、山东调运,终于把蔬菜统统销往外地,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菜农的损失。
浦学安不仅把本地蔬菜朝外“嫁”,还把外地蔬菜龙头加工企业招进来做上门“女婿”。2002年,他外出跑业务,一个偶然的机会,了解到兴化客商王昌贤有意投资兴办蔬菜加工厂。他主动出击,紧抓不放,在镇村两级领导的支持下,终于用诚心打动了客商,一个投资800万元、年加工蔬菜5万吨的全市最大的蔬菜加工企业——天康食品公司很快就在浦马村拔地而起。这个企业的建成投产,不仅使全村菜农有了稳定的销路,而且推动了其他村的蔬菜生产和产业结构调整,为群众带来了可观的规模经济效益。
“浦学安热心帮扶村里贫困户奔富路的事迹在村里是有口皆碑的。”9组村民马玉来高兴地对笔者说:“以前我们家没有种蔬菜,经济拮据,住房紧张,经过浦学安的帮助,引进了包头菜、花菜让我们试种,收入不断增加,现在家里也盖起了楼房,腰包也鼓起来了。”村民朱广康激动地告诉笔者,几年前他还与哥嫂一家挤在破旧的三间茅草屋内,可以说一穷二白。他想致富,可是既缺钱又缺门路。浦学安先是安排他在协会里帮着打杂,苦些零用钱,继而又为他垫上数千元股份,带着他一起跑生意。如今的朱广康,购置了三轮卡,新建了两层楼房,娶上了好媳妇,也当上了小老板,一家三口日子过得甜甜美美。村民薛明和,谈起浦学安动了真情:“我家原来是个贫困户,浦学安每年都要帮助我垫几千元农本,专门从外地搞些好的蔬菜种籽教我种植,菜长出来之后,又想办法帮我往外地调卖个好价钱。在浦学安的帮扶下,我家现在经济状况大大好转。以前种粮食一年收入只有三五千元,现在同样的田一年就可以收入三五万元。我们全家十分感激浦学安的帮扶之情!”……是的,这些年来浦马村的贫困户在浦学安帮扶下走上脱贫致富道路的不胜枚举,又岂止眼前这3户呢?
采访结束时,浦马村党总支书记马玉堂欣喜地向笔者报了一组数据:在浦学安蔬菜产业协会的引领和拉动下,去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达到4200元,其中仅蔬菜一项收入就达2800元;今年1至3月份,全村销售蔬菜250多吨,实现销售收入500多万元,人平收入逾千元。如今,全村90%的农民住上了两层楼房……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