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大学生村官 -> 村官交流
曾纪泉:农村科普带头人
时间:2011-06-01 14:43:29来源:中国三农市场网作者:王玉


赣县五云镇有一个农民科普员,40载潜心无公害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免费为当地群众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被大家誉为“科普大使”。近日,记者深入五云镇,走近这位可敬的农民“科普大使”。

  引导返乡农民工种菜

  “好的,好的,我马上过来。”

当记者来到曾纪泉家中时,他正准备外出去帮一个菜农处理一个技术问题。于是,记者随行前往。

在该镇新阳村的一片小白菜地里,发生了菜叶枯蔫现象,菜地的主人张殷福很是着急。去年,张殷福所在的工厂倒闭,在曾纪泉的鼓励下留在家乡种起了蔬菜。曾纪泉拔起一蔸枯蔫的小白菜,细细地进行了分析。“殷福呀,别急,这叫软腐病,是连续下雨湿度过重引起的。现在天气转晴,就不用施药,将已枯蔫的小白菜拔除就可以了。”

张殷福告诉记者,曾纪泉已经不止一次到他的菜地解决问题,而且是随叫随到,从不收任何费用,甚至茶水都没喝过一杯,为此,自己很是过意不去。

  “我们五云有得天独厚发展无公害蔬菜的区位优势和气候土壤优势,大伙儿有意在家发展蔬菜产业的,我都愿意效劳。”去年八九月份以后,五云镇回来了不少外出务工人员。曾纪泉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一面向村民宣传种植无公害蔬菜的经济效益,一面表示自己愿意提供资金、品种、技术、市场销售等方面的帮助。该镇上丹村的返乡农民工戚祖院告诉记者,曾纪泉是镇蔬菜瓜果技术科普惠农服务部的负责人。农民在他那里购买菜种后,曾纪泉会免费负责催苗,如果不成功则菜种的费用由他来承担。据粗略统计,目前,五云镇有近800名返乡农民工留在家乡种植无公害蔬菜。

  既是“师爷”也当学生

  在五云镇,曾纪泉还有一个雅称,那就是“师爷”,所到之处,农民们都这样亲切地称呼他。在当地,“师爷”这个词是不能乱叫的,被称为“师爷”的人得有真本事。

  “‘师爷’的技术确实过劲,没有他解决不了的问题。”曾昭海,五云镇上丹村农民,在去年全镇举办的冬瓜大王比赛上,他栽种的冬瓜不但个头最大,而且味道最美,还被评为“冬瓜大王”。可在几年前,曾昭海种的冬瓜长至一两斤便会从架上掉下。曾纪泉知道后,手把手地传授他“冬瓜吊袋”技术,效果非常好。去年,曾纪泉参加了县里开展的“科技对接”活动,在本县的江口、南塘等乡镇结交了一批“对子”,经常抽空对他们进行技术指导。

采访中,记者发现曾纪泉随身带着一个数码相机,总爱这拍拍,那照照。曾纪泉告诉记者,自己经常被县科协、科技局、农业局等单位邀去进行技术讲座,以前讲一个蔬菜病害,费了好大的口舌,听者依然听得云里雾里。现在好了,上课采用多媒体,图片配上讲解,听者就明白得多了。他说,干科普工作光有实践经验还不够,你得说得清楚,让人易于接受。50多岁的曾纪泉虽然经常被请去给大家讲课,他自己也不忘学习新技术,掌握新科技。他常常向镇里的大学生干部请教电脑、网络知识,有时为了弄懂一个问题,自己会跑上好几趟,让那些年轻干部很是感动。

  只为“五云桥”的壮大

  五云镇过去叫“五云桥”,上世纪60年代末,该县的农科所就设在这里,不少蔬菜新品种、新技术就是在这里通过试验后向全县推广的。1969年,17岁的曾纪泉当上了一名农科员。

  曾纪泉在县农科所没干多久,单位便撤除了,他又回归了农民身份。“‘五云桥’一定大有希望。”当时年轻气盛的他,信心十足,要把家乡的蔬菜产业搞好。他自己带头种植无公害蔬菜,将自己的田地作为实验基地,成功后向群众推广。期间,曾有朋友邀他到沿海发展生态农业,被他婉言谢绝。2002年,他成立了自己的蔬菜瓜果技术服务部。2003年,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五云镇无公害蔬菜产业协会成立,曾纪泉众望所归,成为协会的第一任负责人,紧接着他又被镇里聘为科技顾问,虽然没有什么报酬,但他整天都乐呵呵地奔忙着。他说:“看大家凭借着种植无公害蔬菜发家致富了,我心里的感觉比吃蜜还甜。”

随着无公害生产技术的推广,五云镇的蔬菜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逐渐走上了产业化发展之路。2007年,“五云桥”无公害蔬菜商标通过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五云镇无公害蔬菜基地被国家标准委列入第六批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五云桥’,从一个地名到无公害蔬菜品牌的变化,不光促进了农民增收,还培植了他们发展现代化农业生产的理念。”曾纪泉说,“五云桥”品牌打响后,当地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种菜户平均一个劳动力一年可获1.5万元左右的纯收入,大多数家庭已添置冰箱、空调、电脑等现代电器,近年来,买小车的也多起来了。现在,不少外地人都来五云镇承包土地种蔬菜。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