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大学生村官 -> 村官事迹
记广西百色市右江区巴平村党支书卢志伦
时间:2009-10-29 13:49:42来源:[标签:出处]作者:孟丽
记广西百色市右江区巴平村党支书卢志伦   在广西百色市右江区大楞乡巴平村,一说到村党支书卢志伦,村民都说:“这个村支书我们选对了。”1984年卢志伦当选为村主任,1995年当选为村支书。2005年8月,在“两委”换届选举中,卢志伦被村民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上任以来,卢志伦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实际行动实践着一个共产党员的人生追求。在他的带领下,如今的巴平村群众收入稳步增长,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调整产业结构谋富路
  巴平村是大楞乡一个偏僻的石山村,全村16个自然屯2938人口,耕地面积仅3480亩,其中旱地2700亩,水田人均不足0.5亩,是有名的国家级贫困村。村民每年守着几分薄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还是填不饱肚子。为了改变这种贫穷的面貌,卢志伦带领班子到经济发达的乡镇参观考察,回来后他说:“巴平村要发展,必须转变群众观念,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科学种养。”为了更好地让群众理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好处,他走村串寨与群众交谈,自费到外面学习取经,掌握科技实用技术,邀请区、乡技术人员到村屯给群众讲课,并结合本村实际制定了以种植甘蔗、八角、油葵为主,大力发展养殖业为辅的发展规划。
  1999年2月,卢志伦率先在自己的2亩良田上种植甘蔗。由于管理科学,当年甘蔗亩产达9吨,2亩田收入5000多元,是种粮的3倍。同时,卢志伦还搞多种经营,在村里办了一个便民商店和一个采石场,种有100多亩的杉木和八角,年收入达3、4万元,率先起了楼房,买了摩托车。
  村民看到他种甘蔗赚钱,也纷纷地跟着种起了甘蔗。没几年,全村甘蔗种植面积从10亩发展到了1000多亩。卢志伦不仅全力做群众的“服务员”和“办事员”,还把自己掌握的技术传授给村民。他组建了一支科技信息服务队,通过板报、广播、培训班、宣传册等方式向村民传授有关知识。巴平村黄月胶一户原是贫困户,自列为帮扶对象以来,卢志伦对其在资金、技术等进行无偿帮扶。没几年,黄月胶就盖起了一栋两层楼房。
  办好实事暖民心
  卢志伦为村民办的好事、实事数不清。巴平村村屯多,人畜饮水非常困难,如上、下灯草两屯,49户399人和400多头(匹)牲畜饮水,要到3公里外去挑。为了解决该屯的饮水难问题,他与上级有关部门联系,得到了大力支持。同时,他发动群众筹款,自己垫支800多元购买水泥和钢筋建设蓄水池。经过2个多月的艰苦奋斗,长达3公里多的水管终于接通,结束了该屯群众饮水难的历史。
  交通不便是巴平村农民贫困的重要因素。岩河屯和驮斟屯由于不通公路,生产出的黄豆、八角等特产无法外销。2001年,他与村干部带领群众,自筹资金,义务投工投劳。由于屯级公路不属公路大会战项目,因此资金筹集相当困难。卢志伦不得不精打细算。经过近1年的奋战,这2条屯级公路于2002年顺利完工,解决了这2个屯群众的行路难问题。
  卢志伦还发动群众利用村里的石荒山,发展良种山羊养殖业。2002年,在市委统战部的牵头下,香港特别行政区思源协会资助巴平村百岗屯、新兴屯、驮斟屯贫困户发展良种山羊25头。目前,全村山羊已发展到300多头,10户贫困户靠养山羊脱了贫。
  该村村级基础设施薄弱,集体经济项目仍是空白。卢志伦四处奔走,联系资金,建起村办公房。同时,他大胆引进外地老板到巴平村开发硅矿、磷矿,壮大村集体经济。如今,村集体经济每年收入达2万多元。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