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大学生村官 -> 村官事迹
记广东开平市护龙村委会党支部书记邓苏光
时间:2009-10-29 13:49:42来源:[标签:出处]作者:孟丽
记广东开平市护龙村委会党支部书记邓苏光   邓苏光出生于1949年9月,是土生土长的广东护龙村人。1970年,邓苏光在部队加入中国共产党。1973年,邓苏光复员回到家乡作民兵营长。1980年,他担任护龙乡乡长。1994年,调入赤坎镇国土所工作。1996年至今,担任护龙村委会党支部书记、主任。他连续11年被评为开平市、赤坎镇优秀共产党员。
  现在,赤坎镇护龙村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派文明、美丽、和谐的新景象,昔日的穷困景象已经一去不返。带领村民取得这一巨变的便是该村党支部书记、主任邓苏光。6月22日,记者驱车来到赤坎镇护龙村,寻访这位村民心中的“好书记”。
  没向组织提过要求
  眼前的邓苏光略显苍老,无论是两鬓有些花白的头发,还是眼角显现的鱼尾纹,都隐约可见岁月在他脸上留下的痕迹。邓苏光并不是一位富有激情的人,他说话平缓,声调也不高,偶尔笑起来也只是微笑。
  因为家境贫困,1973年邓苏光复员还乡的那天,家里甚至连睡觉的床板都没有,但邓苏光没有向上级组织提要求,而是自己想办法。邓苏光说,这些年来都没有向上级组织提过要求,遇到困难应该是先想办法解决,而不是找上级提要求。在当了7年民兵营长后,邓苏光成为了当时护龙乡的乡长。期间,他想尽一切办法带领村民致富,因为工作出色,1994年,他被调入赤坎镇国土所工作。
  邓苏光走后的第二年,护龙村便出现了不少乱子,党员群众议论纷纷,联名上书上访赤坎镇政府,强烈要求将邓苏光调回。当赤坎镇领导征询邓苏光意见时,他只回答了一句:“工作不分高低贵贱,只有干得出成绩,才能对得起群众”,1996年,他回到护龙村当起了“村官”。
  率先发展“三高”农业
  邓苏光上任之初,面对的是一个乱摊子:1750亩水稻,其中有1000亩被村民丢弃。面对抛荒严重的护龙村,邓苏光决定,带领村民发展“三高”农业。
  面对村民的猜测,执著的邓苏光召开全体党员会议,详细解释“三高”农业的发展前景,村里年轻党员邓喜林率先垂范,承包了200亩边远田地种植优质香蕉,当年收入就达3万多元。第二年,村中多位农民也种上了香蕉,数百亩田地成了碧绿的蕉园。后来,村民们发展种养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最终彻底解决了丢荒问题。邓苏光自豪地告诉记者,“那时政府还没提‘三高农业’,我们就已经开始搞了。”
  在邓苏光和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2005年,护龙村集体经济达到28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4900元。
  推进文明建设
  10年来,邓苏光积极发动侨胞捐款开展修路、办学、办侨刊等工作,投入100多万元,新建了长达2公里的水泥道路,确保了村通村路的通畅;投入80多万元通自来水,解决了困扰村民多年的饮水问题;兴建了邓一飞纪念亭、护龙中学、永美中学和老年活动中心等多项公益事业。此外,护龙村还大力开展文明村建设,发动村民改变村容村貌,使该村1条自然村被评为江门市先进文明村、3条自然村被评为开平市先进文明村,护龙村多次获得江门市精神文明先进村。
  用好华侨善款
  护龙村海内外乡亲素来关心家乡发展,每年都捐100多万元给家乡办公益事业。对于华侨的捐助,邓苏光说,他始终把握一个原则:把华侨的钱管理好!为了确保每一分善款都用在刀刃上,邓苏光专门成立了理财小组,由德高望重的村民和村财务人员共同监督开支,做到专款专用,并定期向海内外乡亲汇报资金的使用情况,赢得了海内外乡亲的信任和支持,如在兴建村老年活动中心时,原本计划支出43.5万元,但实际却用了45万元,对于超出的1.5万元,邓苏光没有再发动华侨捐资,而是想方设法从集体经济收入中加以解决。这一做法,使护龙村的海内外乡亲更加相信以邓苏光为首的党支部班子,从此源源不断地从海内外寄善款回来,10年来共捐款1700多万元。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