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大学生村官 -> 村官事迹
记河南省巩义市新中镇杨树沟村党支部书记张金保
时间:2009-10-29 13:49:47来源:[标签:出处]作者:孟丽
记河南省巩义市新中镇杨树沟村党支部书记张金保   一名20多年党龄的退伍军人,为了改变家乡缺水贫穷的现状,他毅然放弃自己收入颇丰的工程队,率领全村人发扬愚公精神和红旗渠精神,开山引水。没有技术人员,他就扛起标杆,与几位村民一起用“三点一线”方法测量,确定了隧洞的开口和走向;没有设备,他就从村民家借来一台旧柴油机、一台旧钻和一台简易空压机;没有资金,他就拿出自家5万元的积蓄和妻子卖猪、卖鸡的5000元钱;施工中,他不顾山洞内灰尘弥漫和缺氧严重随时可能窒息的危险,一直冲在最前面;为了赶工期,他不顾手术后崩线的疼痛,一边输液,一边指挥“战斗”。他带领全村人奋战660多个日夜,用坏了1200个钻头,凿山挖洞712米,比红旗渠青年洞还长84米,打通了浮戏山,引来了响泉河水,结束了杨树沟村世代缺水的历史,再现了电影《咱们村的年轻人》真实的一幕。
  他就是被誉为“开山书记”的河南省巩义市新中镇杨树沟村党支部书记、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农村基层十大新闻人物的张金保。
  开山引水
  “有女不嫁杨树沟,淘菜脏水来洗头,洗头之后再喂牛,世世代代靠天收。”
  作为省级贫困村的杨树沟村,坐落于嵩岳北麓浮戏群山15条山沟内,430户1700口人。缺水是杨树沟人世世代代心中永远的“痛”。为了吃水,他们要挑着水桶到七八里以外的山沟里淘水,经常排队等一夜,为了争水争吵、打架现象时有发生。张金保结婚时,还向村里人借了20桶水。
  缺水的经历让张金保刻骨铭心。1998年,张金保带领杨树沟人在全镇率先进行蓄水池改造,投入60吨水泥,7万多元,3个月内将能蓄4000立方米的杨树沟蓄水池彻底修复;第二年,巩义市实施屋顶接水工程,张金保抓住这一机遇,一次次往上跑,软磨硬缠,要求增加指标,并给上级部门立下军令状,保证高质量完成任务。最后多争取指标75个,一个半月建成水囤125个。尔后又建成了容量1000立方米蓄水池工程。2000年,杨树沟投资10万元建成了黄栌泉水库,从而缓解了5个村民小组的生产生活用水难题。但由于水质差,水量小,水源无保证,缺水的问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为彻底解决吃水用水问题,张金保和村干部经过仔细研究、实地察看和多方论证,决定用愚公移山精神和红旗渠精神,凿穿浮戏山,引流响泉河!为了筹措资金,张金保把自己的5万元积蓄投入工程,又以个人名义贷款9万元投入工地,妻子把卖猪、卖鸡积攒的5000元钱拿到了工程上,后来又把儿子心爱的狗也卖掉了。而自己家里有时连电费都交不起。其他村干部和群众也纷纷捐钱捐物支援工程。
  2001年农历10月初三,一阵鞭炮后,张金保带领16名村干部和施工人员开进浮戏山。请不起专家,张金保就扛起标杆,与几位村民一起用“三点一线”方法测量,确定了隧洞的开口和走向。
  施工用的设备更是十分简陋,一台旧柴油机、一台旧钻和一台简易空压机。夜里十点,柴油机坏了,张金保连夜翻山越岭赶到一家煤矿请人修好,继续掘进。山石硬,一天工作12小时,最多掘进1米,最少掘进20厘米,只出三两车石渣。
  2002年冬天,队员们移师浮戏山西侧施工,由于大雪封山,工地上断了炊,他们就铲除了一公里的积雪,从村民家借来一担煤勉强烧水做饭。没有蔬菜,他们把仅有的一个白萝卜淹成咸菜,10多个人撑了一个星期。
  2003年5月份,山洞施工进入关键时期,张金保急性阑尾炎发作,住进医院,下手术台后第一句话就是问村主任王聚才:“现在工程干得咋样了?”手术后,刚拆线他就急着回村。由于在回家的路上车子颠簸得厉害,把刀口震开了,他就躺在床上一边输液,一边值班。村里70多岁的老医生提起这事就心痛地落泪:“金保为了村里的工作连自己的身体都不顾,我们遇上这样的好支书,真是我们杨树沟的福分啊!”
  2003年7月21日,一条长712米、口径为2×2米的隧洞全线贯通。这条长度比红旗渠青年洞还长84米的隧洞,预算资金800万元他们仅用了68万元,而且还创造了不用仪器测量、不请专家设计、不绘施工图纸、不用专业人员施工和偌大工程零死亡等多项奇迹。随后又建成了3万立方米容量的响泉河水库和配套工程,使村民们有史以来第一次用上了自来水,不仅圆了杨树沟村祖辈几代人的梦想,还解决了附近四个村群众的用水难问题。
  用“愚公精神”建设新农村
  2006年杨树沟村被巩义市列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在“缺水”这一群众生存条件改善后,如何建设新农村,尽快使群众过上小康生活是张金保日思夜想的大事。经过调查研究,张金保立足杨树沟村宜林面积大、生态环境好的实际,邀请专家制定《杨树沟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确定了“林果业、畜牧业、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引导群众调整农业结构,全村先后种植板栗6万株,柿子、核桃3.2万株。此外,高标准的村文化活动中心、富有山区特色的文化广场已经落成并投入使用,纯净水厂、养殖场、有线电视等工程正在积极筹备。
  2005年12月30日,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冒雪到杨树沟村调研,对张金保带领群众开山引水的精神和杨树沟的变化,大加赞赏并题词鼓励:“拔穷根,谋发展,建新村,奔小康。”
  面对荣誉,张金保并未停息,他脑子里正在谋划杨树沟新的发展思路———响泉河水天然纯净,要建成一家矿泉水厂,打出杨树沟的“响泉牌”;沟里8万棵日本柿树和美国薄皮核桃长势良好,要搞好果品深加工,纯柿子醋厂要引资筹建;附近大理石资源丰富,要新上一个大理石加工企业;杨树沟山青水秀,有原始森林人迹罕至,兔跳鸡飞,百鸟唱和,古山寨保存完好,响泉河迤逦山涧,库水清幽,山洞深邃,要开发杨树沟天然人文景观一日游;配合新农村建设,三年内,100户偏远住户向中心村搬迁,今年完成30户的搬迁。
  “用愚公精神和红旗渠精神再建新农村!”张金保说。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