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大学生村官 -> 村官事迹
追记河南禹州市文殊镇陈东村村委会主任连学德
时间:2009-10-29 13:49:54来源:[标签:出处]作者:孟丽
追记河南禹州市文殊镇陈东村村委会主任连学德   “他始终牵挂着乡亲们的冷暖”
  河南禹州西部文殊镇,连绵的山冈之间,有一个叫做陈东的村子。陈东村虽说只是一个山乡的行政村,但在记者眼里却是一个初具规模的小集镇。鲜亮、气派的民居,鳞次栉比的店铺,宽敞、平坦的路面,一家接一家红红火火的工厂,都在展示着这个村子的与众不同。
  陈东人说,村里的这些变化离不开村委会连主任的努力。
  他们口里的连主任名叫连学德,生前曾长期担任陈东村村委会主任。在连学德心中,不仅装下了全村近千口父老乡亲,还装着这里的山山水水。他把自己的感情全部融化在了全村的经济发展之中,融化在了父老乡亲的衣、食、住、行之中,融化在了为村民谋福利的追求之中。不管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之下,只要村民有困难,他都会主动找上门去,说啥也要帮一把。
  半年过去了,连学德的坟头已经长满青草,但他亲切的笑容却时时为乡亲们忆念……
  如今的陈东村,规模最大的企业是连学德创建的新星铸造厂,以这个企业为中心,已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铸造加工基地。连学德1992年开始办厂,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如今已经拥有两家铸造厂、一家加工厂,产品远销省内外,每年纳税30多万元。
  连学德成了陈东村名副其实的发家致富带头人。
  “一人富不叫富,众人富村子才有出路。”1995年,连学德被选为村委会副主任后就开始寻思如何让村子富起来。
  “村南有一片高岗地,不利于耕作,如果能在那儿建一个砖瓦窑,砖瓦的经营也能为村里赢得不少收入。”经连学德提议,当时的陈东村村委会认为此建议可行,便迅速在村南的高岗地上就势建立了一个砖瓦窑。谁料,在之后两年的经营中,砖瓦窑却亏损了近7万元钱。
  “必须让砖瓦窑复活!”连学德绞尽脑汁。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他建议把砖瓦窑承包给个人经营。然而,连国战承包后也未能赚到钱。
  一天,连学德在村子南边的路上边走边思考问题时遇到了田新峰,他顿时有了主意:“这孩子头脑机灵,为人诚恳,让他经营砖瓦窑准行。”
  “新峰,你来承包村里的砖瓦窑!”当天晚上,连学德就来到田新峰家做他的思想工作。田新峰被说动了。“可我哪有钱承包呀?”“这个你别怕,钱我替你垫,赔了算我的!”连学德拿出两万元钱,为田新峰垫了承包窑厂的抵押金。在田新峰的经营下,砖瓦窑复活了,不仅年赢利近10万元,还吸收了村内50余名劳动力。田新峰成了村里的富户。
  陈东村养猪专业户连贯杰提起连学德,心存感激。几年前,他一贫如洗,整天为生计发愁。一天,连学德找到他:“贯杰,你可以从事家庭养猪业,我分析了市场,前景一定很好。”
  连贯杰苦笑:“连叔,我连生计都成问题,到哪儿凑钱买猪?”
  “这1万多元钱你先作为启动资金,以后缺钱再找我。”
  在连学德的扶助下,连贯杰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事业,找到了生活的奔头。
  “没有学德主任对我的帮助,我也不会过上今天的好日子。”如今,连贯杰在陈东村也大有名气,他的养猪场年出栏肉猪近200头。
  连学德鼓励、支持村民创业,喜欢看新闻,更注重新闻中播放的有关农村致富的信息。
  2003年的一天晚上,劳累了一天的养鸡专业户连文海正要上床休息,突然接到连学德的电话。他还以为有什么要事相商,没想到是连学德告诉他中央电视台正播放大连一个自动化养鸡的节目,提醒他及时收看,看能否对自己有所帮助。主任的关怀让连文海心里热乎乎的,他顿时没有了睡意,直到把整套节目看完才休息。
  2004年冬天,大雪刚过,连学德就来到连文海家。之前,他已经到村内很多养殖户家了解了情况,面对如此的大雪,他对辛辛苦苦培育起来的各个养殖专业户放心不下。没想到因雪过大,连文海的4间厂房被雪压塌了。在满地积雪的院子里,连文海正蹲在一棵树根旁紧锁双眉,他为修建厂房而发愁。“厂房只管盖,没钱我给你想办法。”连学德很快为他送来了1万元现金,帮他度过了难关。 事实上,就在两年前连文海因养鸡场搬迁而遭遇资金困难时,连学德还为其送去3000元钱,并说是支援他的,让他不提还钱的事。同为养鸡专业户的王志新,曾经连1万多元钱的启动资金也全部是连学德主动提供的。现在,连文海的养鸡规模已达万只以上,在当地小有名气。
  “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个干事创业的平台,带领我们走上了致富路。”村民们这样说道。
  在陈东村,30多个养殖专业户有一半以上都得到过连学德的支持和帮助。村民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连学德也会想尽一切办法帮其解决。
  1998年,在得到连学德近3万元的资助后,村民任立新购置了3台机床,并在连学德为他腾出的一间住房内进行零部件加工。现在,他的厂子年产值有20余万元。
  在吴军民苦苦为扩大养殖规模需要占用更大面积的场地而发愁时,连学德苦口婆心向几十家村民做思想工作,为他争取了20亩场地。
  程其伟当初想搞运输,苦于手中钱不足,凑不齐买车的钱,是连学德借给他了4万元钱,他才把车开回了家。后来,他又想搞铸造,到现在,用的炉子还是连学德送给他的。
  范保奇、王庆乐、田国峰…… 得到过连学德资助的人,多得数不过来。
  多年来,在连学德的带领、帮助、支持下,陈东村的面貌日新月异。一个个工厂、养殖场建立起来了、数量增多了、规模扩大了,需要的劳动力多了,村民们工作有去处了,生活好起来了,一幢幢居民楼也如雨后春笋般地盖起来了……
  “他始终牵挂着乡亲们的冷暖”
  2006年1月16日,连学德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亲人们在翻检他的遗物时,发现了这样一本特殊的账簿,上面记载着连学德多年来借给乡亲应急而未收回的款项,共计300余笔,近40万元。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他经营得红红火火的企业作为乡里的纳税大户,账面余额基本是空的。
  “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都过上好日子,才是我的心愿。”连学德常常这样说。
  提起连学德,陈东村村民无不动容。“村中无论男女老少,无论谁有困难找到他,从没有被拒绝的!”70多岁的连书德老人说。几十年来,连学德具体帮助了多少人,谁也不清楚。 在陈东村,在因他帮助而受益的村民中,有年富力强的青壮年,有稚气未脱的孩子,也有历经沧桑的老人。
  村民有困难,连学德总是有求必应。如今在文殊高中任教的吴春彩老师提起连学德,泪流满面。她自幼失去了母亲,一家人艰难度日,连学德始终牵挂着她。在连学德的资助下,吴春彩顺利地从小学读到了大学,并在连学德的帮助下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工作。她的哥哥也进入连学德办的工厂工作。
  “从小到大,连伯伯一直鼓励我克服困难,好好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吴春彩说,“直到我毕业后当上了教师,连伯伯才露出了舒心的笑容。”
  2005年秋天,村民曹国运的儿子考上了河南农业大学,眼看开学的日子一天天临近却凑不齐学费,一家人心急如焚。连学德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送去了2000元钱,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2000年农历正月十五,陈东村搭台唱戏,在戏台上挂鞭炮的田新甫突然失足。摔倒时被戏台上的道具刺穿脖子,脖子上的一根动脉被刺断。“快送医院!”连学德不容多想就同其他几人把田新甫往医院送。“恐怕……”看着被刺断的主动脉,进行抢救的医生无奈地摇头。“不惜一切代价进行抢救!”与此事毫无干系的连学德在抢救过程中3次在担保书上签字,并为此付了一大笔押金后,医生才大胆地进行抢救。最终,田新甫幸免于难,连学德也先后为此向医院支付1.6万余元。
  “他是一个不知道吃亏的人。”村民们评价连学德时说,“有一年,村里的小锋把别人的车撞坏了,却没钱赔偿。负责协调纠纷的连主任就自己掏出1000元钱赔给了对方,使矛盾得以化解。”
  有空时,连学德总喜欢在村内走走转转,到各村民家坐坐、聊聊,问问他们的情况,了解他们的困难。
  “在这样的房子里烧火做饭安全吗?”在闲转时,连学德看到村南边70多岁的刘玉芝夫妇为看树苗,用玉米秆围了两间小房,并在里面烧火做饭。连学德感到很担心,并决定开春后为他们盖两间平房。 然而,他却带着这桩未能了却的心愿遗憾地离去了。
  “他是赔着老本做村官的”
  在多年来与乡亲们患难于共的交往中,连学德赢得了信任。在1995年陈东村村委会换届选举中,他被选为副主任;在后来的选举中,他又被选为主任。承担村务后的连学德又琢磨如何发展村里的公益事业。
  走在陈东村宽阔、平坦的柏油道路上,谁也不会想到,有两条竟是连学德自己出资为村里铺设的。
  “我那房子先腾出两间来办公吧。”当连学德刚接手村务的时候,村委会连个办公的地点都没有,他将自家的临街房让出来两间,村委会才有了一个正常办公的地点。这样一占就是十几年,直到前两年兴建了村委会大院,办公地点才搬走。然而,为建村委会大院,他又选址又垫资,垫资的数万元钱至今也没有完全收回。
  连学德重视村里的教育,每年他个人都要拿出几百元甚至上千元钱到学校慰问教师。看到校舍破旧不堪,他提议重建校园,并个人捐款3000元,后又为之垫付数万元资金。在2003年、2004年,连续建成了两幢教学楼。
  连学德的儿子连永建在外地工作,他每次回到家中,父亲总要拉着他谈村里的各项工作,征求他的意见和建议。去年年初,结合当地殡葬改革的进展,连学德将修建村级公墓当作一年中的大事,多方筹集资金,修好了公墓的大门和道路。大门两旁的两座石刻雕像,是以连学德儿子的名义捐款设立的。
  “父亲常说,村官虽然没有级别,却是为乡亲们服务的一个好平台。他不能辜负父亲乡亲们的厚望,要在任内为大家多办点实事。”望着鲜花簇拥的父亲的墓地,连永建说:“每次回到家中,他都拉着我谈村里的各项建设事业,他还计划着为解决村里的吃水问题,带领着更多的村民走上致富路。他还有着许多的心愿未了啊……”
  陈东村党支部书记连运庆说:“村里的面貌这几年发生了很大变化,与连学德的鼎力支持和不懈努力不无关系。建公墓、装路灯、筹办各种文化事业,连学德都慷慨解囊。由于他不事张扬,到底投入了多少资金,谁都无法说清楚。就在连学德去世前的2005年,为建村委会大院,他还垫资5万元钱。 ”
  “在他的任内,学校盖起了两幢教学楼,村委会有了像样的大院,柏油路修好了,路灯装上了……这些都是学德主任给我们带来的看得见的变化。”村民们说,“他是赔着老本做村官的,想到的只是为乡亲们谋福利。”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