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贵州省镇宁自治县募役乡桐上村党支部书记罗昌盛
2005年5月30日,一名来自贵州省镇宁自治县大山深处的布依青年成为了中央电视台《中华民族》栏目第十一期的主人翁。三十分钟的专题报道,把人们的视线带到了西部山区一个布依山村,这个小山村的变迁历程深深打动了观众。
这名布依青年叫罗昌盛,是贵州省镇宁自治县桐上村党支部书记。32岁的罗昌盛199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当了近8年“村官”,曾被评为“贵州星火带头人标兵”,先后获“全国优秀青年农民经纪人”称号,“贵州省第三届十大杰出农民青年提名奖”等荣誉。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一个农村党员在西部大山深处决战贫困的动人事迹。
“家乡姓偏、姓远,但不能姓穷!”
桐上村地处贵州贫瘠山区的“花山”腹地,是一个偏远贫穷的深山布依族、苗族杂居村。过去,村里人进一次县城要走6、7个小时的山路,信息闭塞,加之耕地少、土层薄,耕作方式落后,老百姓长期过着“种一坡,收一箩”的穷日子,80%的人家靠卖“飞烧粮”生活。卖“飞烧粮”又叫卖青苗,夏收时的稻谷,提前到初春预卖,秋后市场价60元一百斤的稻谷,此时只能卖10元钱。县上的人都知道,“飞烧粮”成了桐上村的别称,桐上村二组23户人家,除两户外,全部靠卖“飞烧粮”维系生活,寅吃卯粮,恶性循环,债台高筑。一次,时任贵州省长的吴亦侠来到桐上村,看到村民们艰难的生活,老领导心痛得当场落泪,马上决定从省里调拨7吨小麦作为桐上村的特殊救济……
在县城职中求学的日子,城镇的繁华与家乡的贫穷落后形成的强烈对比,深深地刺痛着罗昌盛的心。1993年,罗昌盛从镇宁自治县职业高中毕业回到家乡,立志要改变家乡的贫穷和封闭落后,特别是加入党组织后,他更加坚信,家乡姓“偏”、姓“远”,但不能姓“穷”!决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党员的模范作用为乡亲们做出样子。
回乡第一年,他利用自己在校学到的技术,改变传统种植方式,率先推广“两杂”良种良法。但开始迎来的是冷嘲热讽,有的“老把式”取笑他:你娃搞什么鬼,十年前我们就搞过“横要直、直要横”,还不是一样花架子热闹一场,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罗昌盛的父亲在村民的议论下,也与他斗起了气。但罗昌盛顶住偏见,坚持良种良法不动摇。打谷的时候,同样的田产,罗昌盛的收成比别人翻了一番多,水稻亩产从200公斤增加到500公斤,玉米亩产从150公斤增加到250公斤。活生生的事实让乡民们改变了观念。
趁热打铁,他又着手发展家庭养殖业。购置了1000多元的科技养殖书籍,自学养殖技术,并到其它县区和乡镇养殖场拜师学艺,掌握了养殖技术,饲养家禽从几十只发展到数千只,个人的年收入达一万多元。他还与市林科所、镇宁县白马林场签订育苗合同,利用本地荒山荒坡培育树苗,自己收入3万余元,还解决了本村剩余劳动力用工11000个,村民获得用工收入11万多元。村里丰富的中药材青杠籽资源无人问津,2005年,他专程赶往数千里外的河南寻找到销售渠道,回乡后发动村民上山拣青杠籽,以一斤籽一元收购,村民都获得了良好经济效益,村民王正忠一家第一年卖青杠籽就得4000多元,把家里的茅草房改建成了砖瓦房。
他的行动潜移默化地转变了乡亲们的观念。罗昌盛成了“致富能手”,也成了群众的“老师”。乡亲们第一次重新审视脚下的土地、身边的山林,人们迫不急待向罗昌盛要种要苗,请教技术,打听信息……
为了保护乡亲们来之不易的信心和热情,罗昌盛在自己的责任田、养殖场办起了培训班,当起了乡亲们的“义务技术员”,还把几年辛勤的积蓄全部拿出来给乡亲们买“两杂”良种、购化肥,买鸡苗、购饲料,担保信用社贷款为困难户买耕牛。1998年,全村人均占有粮达到了600公斤以上,全村195户村民搞起了养殖业,户均增收1200余元以上。
桐上村人开始摆脱了贫困,许多人家过上了小康生活,200户人家用上了彩电,108户安装了电话,300余人用上了手机,150户住进了平房。
桐上村变了、桐上人变了。贫困山区如何寻找到决战贫困的精神动力,罗昌盛用行动和实践作出了生动回答。
“是共产党员,就要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头”
“群众最盼、最难、最忧的事,就是今后我要管的事”,上任村主任后的罗昌盛在心中下定了决心。村民们常说,“一年365天,罗昌盛有360天都在为群众的事奔跑。”
为了解决老耗冲村民组的用电难问题,罗昌盛三天两头找到电力公司的负责人,要求到这个点架电线。他急迫的心情让对方误认为这个犟小伙一定是为自己家的事才这么起劲,这位负责人在和罗昌盛大吵一架之后,才惊讶地发现他实际上是在为村民的事奔波。三天后,这名负责人主动带人到村里了解情况,终于让这个村民组用上了电。
梁子上村民组共有36户村民散居在高山上,生产生活环境极为恶劣。村里打算把他们集体搬迁到山下,但村民们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不愿意从山上搬下来。罗昌盛一次又一次带着村干部上山作思想工作,又在山下给他们协调耕地,通过艰辛的努力,让这36户村民完成了整体搬迁,使这些苗族村民结束了长期在山上散居的艰苦日子。
卯弄么组是上世纪80年代末迁入桐上定居的苗族群众,当地人称“高山苗”。他们没有承包土地,居住在深山老林,只能靠在陡坡上开荒耕种。遇到天灾,颗粒无收。罗昌盛多次上山做工作,动员卯弄么组的村民退耕,并组织他们种上了桉树、杉树,使他们有了稳定的粮食补助。还帮助他们发展林木产业,帮助联系江苏南通建筑公司搞劳务输出,使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2003年以前,该村没有一户人家养得起猪,一年后的春节,32户苗族人家27户杀了“过年猪”。
桐上有的村民有“放火烧坡”、开荒种地的陋习,不仅造成山火毁坏林木、水土流失,而且还严重威胁着珠江上游北盘江的生态建设。罗昌盛一方面苦口婆心地做工作,一方面组织村里的年轻人组成义务联防队,数十次冒着生命危险扑灭山火。2002年农历大年三十,正当人们团聚一堂吃年夜饭时,警觉的罗昌盛像往常一样到附近山林巡逻,及时发现了马家庆组的后山上出现的火警,他马上通知巡逻队和村民一起赶去扑火,等山火扑灭,罗昌盛披着被火烧得满身是洞的衣服回到家里时,已经是大年初一的凌晨。他用实际行动给村民们上了一堂堂生态保护课,使桐上村成为周围村寨中最先杜绝“火烧坡”的村子。
许多村民在最困难的时候,在他的帮助下度过了难关。村里的孤儿罗涛15岁时父母双亡,办丧事时欠下了1800元的债无力归还,罗昌盛帮他还清了债务,又手把手教他饲养家禽,带着他做生意,帮助他摆脱了贫困,住上了新房,娶上了媳妇。生活十分困难的村民陆鹏在罗昌盛的帮助下,做起了药材生意,日子越过越红火,从茅草房搬进了宽敞的水泥房。老人卜仕英,孤单一人无人照料,罗昌盛给老人当起了“义子”,天天照顾老人起居,经常给老人送钱送粮。几年来,他直接捐助特困农户现金1.5万元,为农户发展生产垫资10余万元。
2003年夏的一天夜里突降暴雨,出现地质灾害预兆,马家庆村民组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罗昌盛来不及穿衣,带着党员干部和村里的年轻人,冒雨赶了一个多小时的山路,不顾山体滑坡的危险,查看险情,挨家挨户敲门,将19户村民连夜转移到安全地带后,他才赶回家照顾腿疾复发,躺在床上输液的母亲。
罗昌盛为群众办的好事实事,村民们无法数清。全村群众自发赠给了他一面“心系群众”的锦旗,村民们说:有这样的党支部、这样的党员干部,是我们村民最大的福气。
“不带领群众加快发展,就不是合格的党员干部”
1999年,罗昌盛当选为村委会主任,2002年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任“村官”后,他感到担子更重、责任更大了,时常告诫自己和支部一班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如果不带领群众加快山区经济的发展,就不是合格的党员干部。
“羊肠小道行路难,出入只有靠脚和靠肩”。几年前,桐上村没有一条通车公路,村组之间互不通路。有的村组互相联系和开会,要走一天。对于桐上村来说,没有通往山外的公路,不仅关系到村民的出行问题,更重要的是制约着村里的发展。村里发展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可修路谈何容易啊!当时村里的家当只有一枚公章。为修路,罗昌盛一天也没闲着,东奔西跑,一个月下来,只争取到一些部门支持的20吨水泥,1000元钱!没有钱,他逐家逐户上门动员群众投工投劳,采取蚂蚁啃骨头的办法,一段一段地修。遇到危险的路段,他就把家搬到工地上,主动承担了最艰苦最危险的工程。凿岩用的是大锤、铁锹、钢钎,运土靠的是箩筐、手推车;没有测量仪器,就用草绳子。村里从80多岁的老人到妇女孩子,许多村民是祖孙三代齐上阵,出工最多时一天有500多人参加修路,最远的村民从几公里外赶来参加。就这样,带领群众苦干了3年的时间,终于修通了连接镇坝公路且贯通全村12个自然村寨的5条公路共8.6公里,架起了纳汉、桐运、马家庆三个自然村民组三座与外界联系的桥梁,改变了雨季老百姓外出要翻坡越岭绕道3.4公里的历史,群众称之为“便民桥”。路通了,乡亲们笑了,而罗昌盛整整瘦了10斤,家里的农活全部压在妻子瘦弱的肩头。
几年前的桐上村,许多居住在山坡上的村民“吃水贵如油,争水打破头”。每逢干旱,村民天不亮就起床,到几里外的山脚下背水喝。他千方百计筹集到18万元资金,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动员村民投工投劳,铺设引水管道12000余米,全村村民都用上了自来水。为改善儿童上学条件,让村里的孩子能接受良好教育, 2004年,罗昌盛筹措资金10多万元,修建了210平方米村小学教学楼,并硬化了100平方米的操场,结束孩子要走4、5公里路到邻村上学的历史。
路通了,水通了,学校也建起来了,村民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为进一步加快村里经济的发展,他10余次自费外出青岛、广西、内蒙学习取经。在外出考察学习,他是大方的,仅差旅费就花去2万多元,记下了8万余字的笔记。但他又是吝啬的,渴了,就在汽车站、火车站喝自来水;饿了,他就用随身携带的几个干馒头充饥。通过外出“取经”,增长了见识,拓展了发展思路。
他组织122户村民入股成立了桐上村养牛协会,与贵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牛来香”公司合作,采取“公司 农户”的模式,建起了820平方米的肉牛养殖场,目前,已发展到了肉牛620余头,每年实现产值100余万元,参加养殖的120多户群众平均每年可增收近万元,村里还培养了自己的兽医员和品改员。
2005年,他联系种植公司,推广“公司 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桉树种植,目前全村共种植桉树40余万株,成为村民们又一增收渠道。他还与市、县林业部门联系,成功引进实施营养袋育苗360多万株,村民们仅此项每年可增收100多元。目前,全村25度以上的1075亩坡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种上了桉树、杉树,全村森林覆盖率达到了76%,成为全县森林覆盖率最高的村。
村里山泉水清甜可口、天然无污染,他请来专家化验评估,凭借优质的水质引进资金36万元建成了日产量500桶的山泉天然饮用水厂,产品销往安顺市、六盘水市等地,年产值达45万元。目前,村里正在引资开发优质大理石矿,广东客商已投资180万元。几年前,这个不通路、不通水的贫瘠深山小村,如今有3个企业落户,企业年产值达400多万元,仅此项每年拉动村民人均增收10%以上。村里的集体经济积累也由罗昌盛任村主任时没有任何集体资产,如今达到了10多万元。
对于桐上村的明天,罗昌盛充满了自信。在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村党支部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目标,进一步理清了发展思路,拟定了村里未来5年的发展规划。他带领支委一班人和广大党员更加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正在进一步大力发展种养殖业和村办企业,以党的先进性建设推进桐上村更快更好地向前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