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大学生村官 -> 村官事迹
一个村官的质朴追求
时间:2009-10-29 13:50:03来源:[标签:出处]作者:孟丽
  几乎所有来到北京市昌平区郑各庄的人都会产生这样的疑惑:这儿是农村吗?
  每当这时,郑各庄的村民都会骄傲地反问道:“不是农村是什么?这儿当然是农村了。”
  村民们确实有值得骄傲的理由:整齐划一的住宅楼,布局合理的居民小区,典雅别致的仿古街道,设施齐全的活动中心,星罗棋布的厂房,现代化的校园……这里的一切的确有别于人们传统思维中的农村。而更让这里农民发自内心骄傲的,是他们有一个好的带头人———村党委书记黄福水。就是在他的带领下,郑各庄的村民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摆脱了贫穷落后,建成了一个“现代化新农村”。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昌平区温榆河南畔的郑各庄村进行了深入采访。在这4天里,记者所看到的不只是一个村庄、企业的发展壮大之路,更是感觉到了一位共产党员简单而真诚的内心。在20多年的创业历程中,黄福水———这位郑各庄村党总支书记、宏福集团董事长,他人生所做的每一次重大抉择,对于未来的每一个思考无不都是为了让村民过上更舒适、更富足的生活并将这种富足能够永远地保持下去。   “一定要彻底改变郑各庄贫穷落后的面貌”   1984年,年仅20岁的黄福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时开始担任村生产大队长。当时的境况是,全村集体资产不到10万元,连个像样的大队部也没有,农民完全依赖祖上传下的1600亩土地为生,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不说,生活环境更是糟糕。村里村外没有一条好路,一到下雨天不敢出门,村里的公益事业更谈不上什么发展。面对贫困的村民,面对他们期盼的眼神,黄福水暗暗对自己说:说什么也要彻底改变郑各庄贫穷落后的面貌。
  1986年的春天,黄福水和杨宝东、黄福来、杨宝良等几名青年一起,组建了一个土方施工队。他们用借来的钱买了一台反铲挖掘机,走上了创业的道路。“那时,我们不懂技术,不懂行业规则,更不懂什么叫做市场经济,只有一个信念‘靠卖力气挣钱,让村里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忆起早年创业经历,黄福水觉得虽然苦,却很带劲:“大家都是光着膀子干活,没人偷奸耍滑。尽管遭过别人的白眼,受过别人的骗,甚至为了集体财产不受损失,给人下过跪,也没有动摇我们这些人的初衷。”
  1993年,为扩大施工队的生产能力和规模,黄福水提议村民集资购买设备。出于对黄福水的拳拳信任,村民们把自己的钱和希望都交付给了黄福水。在短短5天时间内,他们就集资了144万元,购买了4部大型运输车。同年,宏远机械施工公司成立,郑各庄人在市场上扬起了属于自己的旗帜。从此,企业的规模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地壮大起来,1996年,黄福水当选为郑各庄村的党支部书记,他审时度势组建了“北京宏福机械化施工集团”。至此,一个“村企合一”的经济运行体系开始形成,郑各庄的集体经济开始真正大踏步地步入了快车道。经过10年的发展,宏福集团所经营的产业已由早年单一的土石方机械施工扩展到基础工程、建筑、建材、房地产开发,以及旅游休闲、物业管理、高校后勤、商业服务等领域,企业总资产达到10亿元。成为一个辐射8000多人口的宏福大社区。
  如今,郑各庄村的富裕程度早已超出当年村民们集资办公司时对未来的想象。2005年末,全村集体经济总收入7.6亿元,经济纯收入8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800元。   “不能再让农民过那种一有钱就盖房子的日子了!”   1997年,随着郑各庄集体经济的发展,村民的腰包渐渐鼓起来了,可是他们生活却没见多大起色,家里看的还是十四英寸黑白电视,孩子嚷嚷要电脑不给买,只有家里的房子越盖越大、越盖越高,邻里攀比之心越来越重。如此一来,既影响郑各庄的整体发展,又损害村民的长远利益。
  如何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多年来为了盖房子耗尽家财奔波一生的难题呢?黄福水提出,必须重新整合郑各庄村的4000多亩土地,有组织地实施旧村改造工程,让村民搬进统一盖起的楼房。
  搬到楼房里住,村民们虽然愿意的居多,但是不愿意的个个都是大难题。对此,黄福水只能天天走家串户做工作,老人不愿放弃改变多年的居住习惯,黄福水和他推心置腹:“您老一辈子都为了盖这间房,结果都给儿媳妇住了,自己只能呆在偏房,这是为的啥?”一席话说得老人唏嘘。庄稼人担心上楼了却养不起楼,农具也没处放,黄福水向拍胸脯保证:“你放心,上楼后的日子只能变好,绝不会比现在差。”一番肺腑之言让众人安了心。
  遇到谁家上楼有困难,更是及时给予解决。村民杨士瑞的孙子得了重病,为给孩子治病,家里积蓄全部用光,他含泪跟黄福水说:“我们先不住楼了,拿出两间房抵押给村里,用抵押的钱给孙子看病。”黄福水安慰他说:“楼要照样住,孩子的病更得治,先由村委会借支给孩子看病,什么时候富裕了什么时候还”。后来,为了减轻村民上楼后的经济负担,黄福水建议村领导班子制定了水、暖、燃气以及物业管理等一系列费用的报销和减免政策,解除了村民的后顾之忧。这部分村民大多数都同意上楼了。
  从1998年起,郑各庄旧村改造逐步进行,现在已有98%的农民住上了楼房。这期间,摆在黄福水面前最大的问题是,如果不能把“上楼”的农民变成居民(工人),即使“上了楼”,他们也没法“长居久安”。因此,如何在“上楼”的同时,确保农民收入、就业、社会福利,就成了关键问题。
  黄福水的确是有勇有谋,他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大胆地推行土地股权制,并以流转的方式将土地委托给企业经营,农民不参与这部分土地的经营,但每年都享受土地收益分红;离开了土地的农民可以到宏福集团就业,黄福水让村里成立了村民劳动就业安置办公室,只要愿意在本村企业就业,都给予妥善安置;村委会则依靠每年土地集体分红来支付农民的各项社会福利,包括“上楼”农民在生活用水、燃气、取暖、医疗保险、教育等方面的统一补贴。2005年,村民每人土地的收益达到1700元,村里用来支付村民各项福利的开支达到343万元,村民实现了零待业,成为了新时期的产业工人。   “让农民成为投资人,让大家一起致富”   如今在郑各庄,大多村民家里都有两套房子———一套自己住一套用来出租。这样一来,村民不仅不用无休止地在盖房上浪费钱,还可以通过出租房屋赚钱。农民收益了,有钱了,还能干嘛呢?这个问题,黄福水不仅帮农民想到了方法,连平台也搭建好了—————投资企业,享受公司股份分红。
  讲到这里,有些事情就不得不提了。1999年,宏福集团由集体所有制改为股份制。按照当时的政策,企业的创业者们可以享有一定股份直至控股的配制资格。而黄福水不仅放弃了这个权利,也说服了那些同他一起战斗的创业者们接受了这个决定。
  “1999年企业改制时资产评估4000多万。宏福集团70多万资本金起家,有我的一半,是不是我就可以分2000多万了?按照政策是完全可以的。但如此一来,内部就会产生不公———过去是跟集体干,怎么干着干着成了给你黄福水个人的呢?企业的人就会觉得,哦,给你个人干,我就不会那么卖力了!旁边的也会觉得,你一夜之间靠着政策成为千万富翁,脱离了百姓,也会和你产生矛盾,这有什么意思呢?索性一切从头开始,大家都来集资入股,过去的就过去啦!”黄福水一脸轻松的笑容。
  放弃自己本应有的所得,黄福水并不在意,他所看重的是,如何有效引导农民投资。1999年,宏福建工成立,拿出500万股份让农民认购。黄福水还请来了专家给农民上课,“掰开揉碎了给农民讲什么是股份,有什么收益,承担何种风险。”五天的时间,这些自然股便被村民认购一空。
  随着企业的发展,黄福水为村民搭建的投资平台也越来越大:2001年,宏福建科成立,500万自然股;2003年,建设温都水城,500万自然股……每年,农民获得的企业分红都不少于15%。
  赚钱是一个方面,黄福水更希望能以此从根本上改变农民躺在土地上过日子的思维,“我们的村民要进入社会,成为一名投资者,逐渐与市场接轨。正是这个过程,会让他们的思想、能力综合素质不断发展提高,这才是最有价值的。”   “好日子要未雨绸缪”   黄福水说:“我脑子里永远只考虑后天的事,明天的我都不想。”
  眼下,黄福水正谋划的“后天”,是如何能够让整个宏福社区的产业布局更为合理,为郑各庄的村民建立一个永久性的保障机制。
  “一个村的发展如果没有产业的支撑,农民的收入就没有长远的保障。”黄福水的思维跳跃着,他必须为更多的人担更多的忧想更多的事看更远的路。今天的宏福,他在十年前已了然于胸。从农民上楼起,他便不断地推动宏福集团产业结构调整。从1999年起,宏福逐渐由传统产业向高科技产业转变,开发了“宏福创业园”工业园区,先后引进了20多家高科技企业。
  这样就够了吗?黄福水仍在为下一个“后天”费劲思量:“村里1000多人,700多劳动力,又多少人能在这些企业工作?做到管理层的又有几人呢?”
  “如果有一天企业倒闭了怎么办?工厂关门农民回家,这才是最可怕的。耕地不可能恢复了,厂房趴在那里,也不能让别人来经营,农民没工作吃什么?”
  一系列的担忧,促使黄福水发展企业的思路也更为清晰:引进了北京邮电大学、中央戏剧学院,培育出高校服务、物业保障这一新型产业;通过对地热能源、平西王府历史文化以及温榆河等资源的整和,独资开发了以温泉水为主题的大型旅游休闲项目—————温都水城,该项目总投资6个亿,一个高质量、集群式的产业布局正在宏福全面铺开。
  “工厂可能会关门,但是高校会几十年、几百年地发展下去;土地资源有限,但是文化资源可以无限挖掘扩展。有了一个健全产业格局,优良的发展机制,无论任何人坐在这个位子上,都不会影响企业的发展以及郑各庄村民的后世基业!”黄福水信心百倍。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