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大学生村官 -> 村官事迹
“锁王” 回乡当村官
时间:2009-10-29 13:50:04来源:[标签:出处]作者:孟丽
  他是远近闻名的民营企业家,人称“锁王”。
  他是连续两届全国人大代表,以敢于直言著称。
  他是广东省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他家乡的党员代表曾15次上门请他回村当支书。
  他走马上任之时,鞭炮声响了足足75分钟,一座村庄沉浸在欢腾之中。 让我们把“镜头”倒回2003年秋天。9月4日是个普通的日子,但这一天龙湾村却比过年还要热闹喜庆,家家户户燃放鞭炮,爆竹声声,此起彼伏。有细心人算过,鞭炮声足足响了75分钟。乡亲们用最能释放自己情感的质朴的方式,欢迎他们心目中的领头人—黄德明回村担任支部书记。
一个村支书上任,何以会让一座村庄欢腾;一名普通的村官,何以会牵动众乡亲的心,这其中有怎样的故事呢?

  党员代表15次上门请求,52名党员联名上书,只为请“锁王”回村当支书

位于电白县马踏镇的龙湾村,尽管土地肥沃,稻谷飘香,素有“粮仓”之称,但却由于发展不利,一直处在贫困之中。这个村里住着 1000多户人家,有700多户居住在简陋的泥砖房里。18个自然村大部分没有村道。一个没有道路的小村庄,人们怎样生活啊?!有的村竟然因为没有路,太闭塞,当地的姑娘都不愿嫁过去。这两年村里总算看到了一个发展的契机:正在修建的阳茂高速公路有个出口开在村里。机遇有了,乡亲们在一起议论,他们还需要有个“能人”,带领他们抓住机遇,脱贫致富。大伙讨论来讨论去,认准了一个人—“锁王”黄德明。
黄德明是从龙湾村走出来的民营企业家,人称“锁王”。他创办的汉山锁业公司,年产值6000多万元,是粤西地区最大、最有实力的锁业生产基地。这些年,黄德明每年都请一些乡亲们到他的厂里做客。大伙耳闻目睹了他事业的发展,看到了他乐于回报社会、敢于仗义执言的光彩照人之处,他那共产党员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影响和感染着家乡的父老兄弟。大伙期盼着这样的人能回去当他们的领头人,可怎样让“锁王”放下他的锁业,回村里当村官呢?乡亲们开始了他们特有的请求。
2003年4月,黄德明参加完了全国人大会议刚回到公司,龙湾村一下子就来了40多名党员,名义上说是参观参观,实际上是轮番恳请黄德明回村当支书。此后,每隔10多天,龙湾村就派一二十名党员代表,到黄德明的公司来请他回去。连村里一些德高望重的七八十岁的老党员,也不顾行走不便,一趟一趟地跑来。大伙把话说得很诚恳:我们不是看你发财了,让你把钱带回去,我们就是信任你,希望你回去带领我们致富奔小康。有人统计过,两个月间,这些党员们往黄德明的公司跑了15次。每次党员代表从黄德明的公司回去,村民们就呼啦一下围了上去,急切地问:“黄总什么时候回来?”那问话,那眼神,满含着期盼。
要让黄德明回去当村官,光动员他本人不行,还需要组织同意。于是,龙湾村的党员代表们一次又一次地到镇里找书记,找镇长,有的还使出了“绝招”,去时就带着铺盖,你领导不答应,我们就在这儿打地铺。后来干脆集体请愿,龙湾村在家的52名党员(村里共59名党员)集体签名,向镇党委呈上了他们的“请求书”。镇委领导也开始做黄德明的工作,三番五次地动员他回乡当村官。
面对乡亲们情真意切地请求,面对组织的动员,黄德明又怎么想呢?说实话,黄德明的心情很复杂。从内心讲,他特别希望有机会报效家乡的父老兄弟,可现实又令他为难。“汉山锁业”正处在二次创业阶段,公司正筹备上高科技项目—“生物指纹锁”。在这个关键时候,回乡当村官,必定要影响“汉山”的发展。而家里也是一片反对声,妻子唠叨他:“企业的事,人大的事都够你操心的了,你哪还管得了村里的事。”儿女们说他:“老爸,你已经够辛苦的了,干吗去当那个连芝麻官都不是的村官,图什么?”何去何从,好几个夜晚黄德明辗转反侧,他想到,龙湾的水养育了他,那块土地是他永远的牵挂;他想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有责任有义务带领更多的人致富奔小康……最终,他妥善地安排好公司里的事,毅然决定回乡上任。
上任那天,他本想先不惊动乡亲们,悄悄地进村,可望眼欲穿盼着他回去的乡亲们,怎能漏掉这样的消息。结果,不仅鞭炮放了一个多小时,而且1000多名村民冒雨赶到村口迎接他。热闹的鞭炮声,热烈的掌声,热切的目光……令黄德明这个轻易不落泪的汉子淌下了热泪,就职演说时,他几次哽咽着说不出话来。
  他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是修路,在半个多世纪没有路的地方开一条“金光大道”
  说起来,真让人难以置信。解放那么多年了,改革开放也那么多年了,地域环境不算差的龙湾村居然没有一条像样的路,这是乡亲们最犯愁的一件事,也是黄德明感觉最不是滋味的事。于是,他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领大伙修路。2003年9月22日开始测量,10月2日正式开工。
黄德明的二儿子这样描述在修路的日子里他老爸的生活:我们基本上很难跟老爸碰面,他早上5点多就起来走了,晚上十一二点才回来。我们小家住的屋子正好靠近门口,老爸出出进进,我们都能听到门响。有时很晚了,门“吱呀”一响,把我们从睡梦中惊醒,我爱人就说,你老爸这么晚才回来。家里人都知道,他在村里忙着修路。不管他回来多晚,老妈都要陪到多晚。老妈实在担心他累坏了身体,有时候便在饭桌上唠叨他。
黄德明就这样整天“泡”在工地上,边指挥、协调,边和大伙一块斩草筑路。到我们去采访时,修路进行到第47天,已经修好4条小路。8米宽、15公里长的主干道,已修好7公里。黄德明个人已投入资金7万元。
那天,我们站在正修着的村道上,大家都有一种情不自禁的兴奋,因为我们足下是有史以来龙湾村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村道。这里过去是连自行车都很难通过的羊肠小道,如今一条宽阔的大路伸向前方,周围几条小路,蜿蜒穿过田野,连接着一个个村庄。有村干部给我们介绍,这条路有一段,因为涉及7个村及众多村民的利益,大伙互不相让,结果成了老大难,多年来一直无法开通。黄德明上任后,带领支部一班人和老党员给大家做工作,这回村民们不仅没再闹纠纷,而且还主动配合,只要修路的白灰一洒下去,该砍树就砍树,该让宅基地就让宅基地,有不少村民都砍掉了自家的果树。按照国家修公路的赔偿计算,有的家要损失上万元,但没有人有怨言。
感受最深的还是黄德明。他很动情地给我们讲了一些村民支持他修路的故事。
马务岭村村长、党员冯成书,砍了10多棵荔枝树。这些荔枝树都是他亲手栽种的,倾注了太多的感情,如今为了修路,却不得不忍痛割爱。他自己实在不忍心下手,只好交给别人去砍,他转身回了家,一到家就默默地流泪。黄德明招呼他吃晚饭时,他还眼圈红红的,没有回过神来。
在农村除了砍树,会让人有伤筋动骨般的难过,比较难的事就是动员人家让宅基地。人家祖祖辈辈都在这儿住,你让人家“挪窝”,谁愿意呀!但这回为了修路,有的人家自愿让出了宅基地。村民冯忠业,准备在宅基地上盖房子,已经花了一万多元打好了基础,但一说要修路,二话没说就把宅基地让出来了。
龙湾村86岁的老党员赖探,很激动地对我们说:“黄书记回来了,说要修路,群众高兴得不得了,有了路,我们才能富。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支持黄书记。”
村民的信任和支持,无疑让黄德明如虎添翼。修路对他来说仅仅是开始,黄德明反复说的一句话是:“我回乡不是来作秀的,而是来做事的。”脚踏实地做事的黄德明,还会创造新的奇迹,新的故事,我们期待着。
最后,我很想告诉大家,黄德明回乡当村官绝非偶然,他一贯奉行“自己富了,一定要更多地回报社会”的原则。有人这样评价黄德明:他不是当地最富有的企业家,但却是当地回报社会最突出的企业家。
我们参观了他投资近3000万元建起来的学校,看到农村的孩子也能对着大屏幕上课,也能坐在现代化的语音室里学习,也能敲击着键盘书写《山乡巨变》的作文,内心涌动着挥之不去的感动。
我想,在党中央指引的致富奔小康的路上,我们需要太多太多像黄德明这样的人。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