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大学生村官 -> 村官事迹
环保村官——田桂荣
时间:2009-10-29 13:50:33来源:[标签:出处]作者:孟丽
  田桂荣,女,54岁,现任新乡市环保志愿者协会会长。近年来,她自费20多万元开展民间环保活动,回收废旧电池65吨,创办了全国首家农民环保网站(www.greentian.org),成立全国第一个由农民创办的环保志愿者协会。多次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被誉为“中国民间环保大使”。  
  1999年,当她得知废旧电池对人类有强烈危害时,毅然决定自费回收废旧电池,制作了3000面三角旗、600只废旧电池回收箱,5万张环保倡议书,坚持不懈回收废旧电池60余吨。2001年申奥前夕,她组织上万名志愿者在新乡体育场举行“万人签名绿色申奥”活动,为申办奥运加油助威,受到了国家奥申委的表彰。  
  作为河南省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民间环保组织,新乡市环保志愿者协会在田桂荣的率领下,积极帮助公众提升水环境保护意识,以改善生态环境和拓展志愿者队伍为目标,带动全省76万群众自觉加入环保行列。开展大型环保宣传教育活动43次,行程10200公里,撰写环保调查报告36件,发放宣传资料24万份。  
  多年来,田桂荣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宣传环保知识,挽救受污染的河流,并为受到损害的村民伸张正义。在全省开展的“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活动中,配合省、市环保局查处各类环境违法案件108件,对海河流域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2005年1月,“保护母亲河”项目获得鄂尔多斯环保志愿与服务生态奖。如今,豫北沿黄河、卫河、人民胜利渠、共产主义渠1000多平方公里的治污工作已取得重大突破。2005年7月,田桂荣组织了“保护黄河,爱心传递环保行”活动,对黄河中上游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发放宣传资料,行程达4100公里,促使公众进一步了解身边河流的污染状况,并撰写报告提交相关政府部门,引起重视和具体关注,并荣获2005年福特汽车环保奖。日本朝日电视台、美国洛杉矶时报、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环境报等160多家新闻媒体专程采访。 今年54岁的田桂荣,原是河南省新乡市一个经销电池的个体工商户。199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她从报纸上看到,废旧电池对人类危害极大:无论是裸露在大气中,还是埋在地下,其中含有的汞、镉、铅等重金属,都会随废液一起流出,造成对地下水、土壤的污染。  
  据测试,一粒纽扣电池能污染60万立方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一节一号电池埋在地里,能使1平方米的土地失去使用价值。如果把这些废旧电池随意丢弃,就会严重危害居民及子孙后代的健康 
  这份报纸上的内容,对田桂荣震撼很大。想到自己销售出去的数不清的电池可能已经破坏了家乡秀美的山水,她的内心失去了往日的平静。从此,回收废旧电池成了这位卖电池的个体工商户的“主业”。刚开始时没有人主动来送,田桂荣就拿出自己做生意赚来的钱,以每节二分钱的价格自费收购。  
  从此,新乡市的大中小学校、机关、商店等地方,都留下了她宣传保护环境回收废旧电池的身影。为了引起人们对环境的关注,田桂荣还自费制作了数千面印有“以旧换新、拯救地球”字样的绿色环保旗和200多个废旧电池回收箱,放在人群比较集中的公共场所。在短短的两三年时间内,田桂荣回收的废旧电池达到60多吨。田桂荣的不懈努力,激起了人们对废旧电池危害的极大关注,新乡市乃至河南省的很多市民,也都纷纷加入到收集废旧电池的行列。  
  由于田桂荣唤起了人们对废旧电池危害的关注,2001年以来,她先后获得了福特国际环保奖和美国格雷特曼环保奖,并被有关部门评为在海内外有影响力的“中国妇女时代人物”和“首届中国十大年度环保人物”。   她回收的废旧电池堆满了屋子,儿子因此难以结婚
  
  然而让她意想不到的是,废旧电池的处理比回收更难。为了给这些固体污染物找一个理想的“归宿”,田桂荣四处奔波,先是找到当地一家电池厂,该厂技术负责人告诉她,虽然有人设计出这类电池回收再利用的成套技术和生产流程,但从效益角度看,回收处理一节旧电池比生产三节新电池的成本还高,这家企业不愿干这件事。她又找到省市环保部门,甚至专程到北京找有关部门咨询。但问来问去,得到的答复都是“受技术条件限制,目前无法处理”。  
  一方面,她回收的废旧电池处理不成;另一方面,市民们送来的废旧电池越来越多。一开始,她把废旧电池放在自己的门店和租住的两间屋子里。屋子放不下了,她又临时联系了一家电池厂的空闲仓库。时间长了,电池厂也不让再放了。没有办法,她只好一车一车地把废旧电池送到离市区十多公里的乡下老家。由于屋子里堆满了废旧电池,致使田桂荣儿子的婚期被一再推迟。  
  2002年秋天,记者第一次到田桂荣位于新乡县合河乡范岭村的老家采访。她那漂亮的两层楼房里,装有废旧电池的编织袋从屋里一直堆到院子。她告诉记者,儿子小范早就谈好对象了,只等着用这房子举行婚礼,就是因为废旧电池没地方放,婚期只好一拖再拖。“再咋说,我也不能让儿子在别人家里举行典礼啊!让媳妇先进别人家的门,乡邻们会笑话的。”说起这些给她带来荣誉感和自豪感的废旧电池,田桂荣面带愁容。  
  针对田桂荣的烦恼,记者还采访了当时的新乡市环保局副局长陈奇。这位领导认为,废旧电池中所含重金属污染严重,对此科研部门早有定论。但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对废旧电池的回收、处理和再利用,目前我们国家还做得很不够。如果采用混凝土浇注填埋,也有一个选址、建厂的问题,还要进行防渗处理,这需要有充裕的经费支持。对田桂荣已经回收的废旧电池,他表示,“目前局里正在积极想办法联系、处理。”  
  田桂荣为了环保回收废旧电池却无法处理的处境,引起了新闻界和不少环保人士的关注。合河乡范岭村的一位民营企业家表示,愿意把田桂荣家堆放的电池挪到他的工厂里,好让她儿子早日完婚。著名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的一位成员认为,无论从哪个角度考虑,企业或个人积极参与废旧电池的回收和处理,都是一件好事,政府部门都应该给予支持和鼓励,只有这样,才能保护民间环保爱好者的热情。  
  2002年10月22日,全国新闻界名专栏———新华社“新华视点”栏目以《谁来援助这位环保先行者》为题,报道了田桂荣等人面临的困境。这一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中国青年报》、《新华每日电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南方日报等几十家媒体或转发新华视点报道,或刊发评论,对田桂荣的环保行为表示道义上的支持。  
  郑州市老鸦陈信用社等许多单位和个人打电话或写信给田桂荣,要为她提供帮助。国家环保总局领导专门作出批示,要求河南省局尽快对田桂荣回收的废旧电池进行处理,保护环保志愿者的热情。  
  在国家环保总局领导的督促下,河南省环保局在新郑建成了一个300多平方米、可暂时存放几千吨废旧电池的仓库。这个仓库接纳的第一批“货物”就是田桂荣的这65吨废旧电池。2002年11月,河南省环保局污控处工作人员在新乡市、新乡县环保局的配合下,分别从新乡县合河镇范岭村田桂荣老家的新房内及另外两地,将堆放在那里的废旧电池装车运走。65吨废旧电池,装满了两辆加长的载重卡车。  
  在运送现场,河南省环保局污控处副处长韩晓晗向记者介绍说,这批废旧电池将被运到省环保局投资几十万元在新郑市建成的临时仓库暂时存放。待河南一个正在审批的利用废旧电池生产的项目投产后,再运至该企业处理。

  65吨难题
  
  田桂荣开始回收废旧电池的头三个月,回收箱一直空空如也。  
  1999年春节,田桂荣想出宣传新招——哪里有人就往哪扔电池,同时发放回收宣传单。冰天雪地里,孤军奋战的田桂荣骑自行车迷路,摔倒了,爬起来继续干。  
  终于有了回应。这年春节,一个老头给田桂荣送来了第一批回收成果——9节废电池。不久后,河南师范大学的一位毕业生找到田桂荣,第一句话就是“你没有宣传,我就是你的宣传员。”两人激动地拥抱在一起。  
  随着废电池越收越多,媒体报道越来越多,田桂荣出名了。伴随出名而来的是,四面八方的电池都朝她这里汇集。2001年,田桂荣收的废旧电池已达20余吨,堆满了她的店铺和住房。这时,田桂荣开始感到压力和苦闷了。  
  “没想到收废电池能掀起这么大的浪,更没想到处理这么难。”家里人的反对此时达到了高潮,儿子的新房被电池占着结不了婚,外孙女也不认姥姥。满腹委屈的田桂荣,把家里的阳台当成了“哭台”,丈夫老范却丢给她一句:“哭什么,都是你自找的。”  
  2001年,骑虎难下的田桂荣去北京“取经”,某报以读者来信的形式刊登了田桂荣的呼告:《谁能帮我处理20吨废旧电池》。田桂荣没想到,“真经”没取到,媒体的关注再次引发更多的电池涌向她这里   其实,当初回收废旧电池,田桂荣还有借助公益事业推动生意的想法。而此时,田桂荣已全身心投入到了环保事业,根本顾不得做生意了,店铺亏损得一塌糊涂。  
  丈夫老范再也无法忍受,提出回老家种地。“实在不行,离婚了也要搞环保。”田桂荣的倔劲九头驴也拉不回。她还生气地打了个比喻:“以后人们盖个庙,我是个慈善菩萨,你不支持我搞环保,人们都像打秦桧一样打你的头。”  
  虽然不怕被“打头”,不过刀子嘴豆腐心的老范说:“老都老了,就这样凑合过吧。”  
  从2000年到2002年,每年春节全家都要一起过年,老范先把电池从房里背到院里,一家人挤一张床过完年,老范再背回去。  
  2002年12月,田桂荣的废旧电池终于有了新家——河南省环保局在新郑市建的临时仓库。此时,除了以100多元钱卖给某单位10多吨搞科研外,田桂荣收集的废旧电池已达65吨。老范光装袋就装了一星期,15米的卡车拉了整整两卡车。
  “如果这些电池得不到妥善处理,我就是死了也瞪着眼伸着腿。”田桂荣咧开嘴做出一个痛苦的表情。
  
  “双枪老太婆”
  
  2001年,正值田桂荣被几十吨废旧电池压得直不起腰的当头,她获得了一份荣誉:福特国际环保奖三等奖。  
  田桂荣希望得二等奖或一等奖,那样就能获得比两万元更多的奖金来回收废电池。某报记者曾和她开玩笑,别人都是有环保组织的,你没组织,所以只得三等奖。听罢,田桂荣心中一动,如果成立环保协会,就不再是自己孤军奋战了,会有更多的人来和她一起关注环境、宣传环保,会有更大的力量来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  
  于是,从2001年下半年开始,田桂荣又“自找麻烦”地开始筹建环保协会。一个农妇想成立环保组织,没这样的先例。田桂荣跑环保局、跑民政局,前后跑了200多天,光环保局就跑了不下80趟。  
  有人讽刺她,废旧电池都没法处理,还想成立环保协会?努力的结果只换来一堆“难吃难咽的话”。这时,有人建议,建不了协会就建网站。  
  2001年底,田桂荣投入3000元,请人建起了“田桂荣环保网”,并开始学习打字和网站管理。至今,该网站已在田桂荣的指导下改版了5次。2002年2月,筹建环保协会的努力终于有了结果。协会成立的时候,田桂荣在台上讲话,老范在台下流泪。他说,老田跑得太辛苦了。  
  协会的一些成员都是专业人士,说起这点,田桂荣特别得意,“人家都说田大姐是外行领导内行,每次开会的时候身边坐的是‘八大金刚’。”  
  有了协会和网站,大家称田桂荣为“双枪老太婆”。此后,“双枪老太婆”还先后帮一些学校、公司建立了环保组织。目前新乡市几乎每个县都有该环保协会的分会,全国会员已达1万多。
  协会和网站每年的运转费用支出,最少需要3万。为了协会的活动,田桂荣也去企业拉过赞助,但收效甚微。所以,目前大部分活动经费还得田桂荣自己掏腰包。
  
  环保之路越走越宽   有一年,田桂荣回到农村,当地老百姓对她说:“你在新乡市里回收废电池保护环境,你该来农村看看,农药有多少,污染有多少,河都成什么样子了,得癌症的一年比一年多。”
  田桂荣震惊了,她意识到,这不仅仅是回收废旧电池的问题。田桂荣通过学习,渐渐了解了更多的环保知识,如绿色消费、保护湿地等,她的环保之路也越走越宽。
  从2000年起,田桂荣每年暑假都组织学生考察河流。第一次考察黑水卫河,大家徒步走了三四天,脚都磨起了泡。因为闻多了排污口的废气,田桂荣中毒晕倒在路上。
  2002年获得全国第二届“保护母亲河奖”后,田桂荣觉得自己不能白拿这个奖。2004年7月,她带领志愿者,行程1300多公里考察黄河。今年,田桂荣打算从潼关一直走到黄河源头。
  虽然作为市政协委员的田桂荣“说话有点分量了”,把环保事业折腾得有模有样了,但没有实权的她,却深感环保推行的艰难。
  “化工厂排放有毒气体污染我的家乡范岭村,村民几次向上面反映都没人理。我准备竞选范岭村的村长,这样我就有权力来保护这个村子,而不仅仅是呼吁了。”
  田桂荣说,“我想替老百姓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不希望老百姓因为污染而把钱交到医院里。”为了宣传环保意识,田桂荣还迷上了演讲。至今,这个不会说普通话的农村妇女,已做了不下六七百次的演讲,她的听众大都是高校学生、大企业员工。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