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大学生村官 -> 村官事迹
吴仁宝:“种田的神仙”
时间:2009-10-29 13:50:55来源:[标签:出处]作者:孟丽
向世界宣告中国农民崛起的实力和能力

他脸上永远有着不可抗拒的东方农民式的微笑;他身上永远有着不可抗拒的富有草根气息的人格魅力。“天下第一村”的老支书吴仁宝,像一面呼啦啦高高飘扬在中华大地上的红旗,一面五十年不倒的红旗。他创造的华西村神奇,向世界宣告了中国农民崛起的实力和能力。
理想、信念、精神、创新,四位一体天然地催生了吴仁宝的思想体系:要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华西!要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华西!要看共产党员先进性到华西!
在中国农民摆脱思想桎梏,努力脱贫之时,吴仁宝英雄史诗般可歌可泣的奋斗实践,坚守实事求是超前探索农村现代化之路,他的共产党人的时代先锋榜样带给国人的精神激励和示范效应已远远超越了农村范畴,而成为全民族的珍贵财富。
如此和谐、高昂的气息,弥漫在华西村五十年的终点和又一个五十年的起点上。当我们站在下一个五十年的起跑线上,观察华西村的积淀、沧桑变幻、宏伟蓝图,探寻吴仁宝神奇的精神脉络和智慧资源,宣传吴仁宝这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开拓者典型,会成为一场更大春雨、更大丰收的前奏。

华西最穷也最富的人

18年前,57岁的老支书吴仁宝率领华西人在南京雨花台立下了实现“亿元村”的誓言!
18年后,39岁的新支书吴协恩率领华西村党支部新一届领导班子,为实现“百亿元村”,在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庄严宣誓。
华西村的新擎旗人吴协恩说起自己的父亲老支书,脱口而出的竟是这样一句话:“老支书是华西村最穷的,也是华西村最富的!”
从20世纪80年代起,吴仁宝就给自己约法三章:“不拿全村最高的工资;不拿全村最高的奖金;不住全村最好的房子”。他在全村大多数人都已住上高级别墅时,还坚持住在破旧的老屋里,老屋里最引人注目的是满墙悬挂着中央领导和海内外国际友人与吴仁宝各个时期的合影。慈眉善目的老伴赵银娣说这些照片都是她一个一个钉上去,但现在房子太破,墙面一敲一个大洞,已无法再挂新照片了。走进嘎嘎作响的破地板房,看着小方桌上吴仁宝早餐吃剩的萝卜丝菜,这个天下第一村、中国首富村的老支书就是在这个简陋破旧的小屋里心满意足地居住了三十多年。村民们心痛地说:“老支书吴仁宝是苦了一个人,奉献了一家人,幸福了全村人!全村人的富裕,全国农民的富裕幸福就是老支书毕生追求的幸福。”
在吴仁宝家里,我坐在吴仁宝每天清晨听中央电台广播才坐的椅子上与他相濡以沫的老伴聊家常。说起整天忙得顾不了家的老头,老伴只有一句话:“没办法,我对他没办法!”口气充满了疼爱和无奈。她告诉我,村里人重病,吴仁宝都让她去看望,前不久有个村民在上海住院2个月,吴仁宝自己掏钱给了二十万。他在村民身上舍得花钱。

请到华西走一走

寒冬里到华西走走看看,到哪里都感受到华西人内心的春意。随着远道而来的国内外游客,乘电梯登上江泽民等中央领导也来过的“华西金塔”15楼观光层时,只见一幢幢别致的A式、C式别墅,犹如一方棋盘,整齐有序地排列在华西的土地上;一座座漂亮的小高层公寓楼,与“华西金塔”遥相呼应;一片片现代化的花园式厂房,把偌大的工业园区装扮成一个大花园;一辆辆奔驰、奥迪、大众等大小汽车在村内穿梭不停……华西的快速发展让外国人刮目相看。华西“三农”已转变成“三化”(农村城市化、农业工业化、农民知识化)。家家住400——600平方米的别墅,有100万到1000万元以上的存款,每户有1到3辆的汽车,集体资产超40亿元。吴仁宝亲手抓华西特色艺术团,亲自创作《十富赞歌》、《十穷戒词》、《三字经》,用身边熟悉的人、熟悉的事,教育村里人。
有专家预言,到2010年以后的世界旅游广告语将是:要活一百岁,请到华西走一走!

夸不倒难不倒吓不倒

此时此刻,2005年12月25日下午2点半,这个世界上当村支书时间最长——整整四十八年的老支书吴仁宝,身穿华西生产的仁宝牌西装,脚蹬一双布鞋,旋风般地登上讲台,在全国43家中央和各省市媒体记者的热烈掌声中召开带有吴仁宝风格的“华西村新闻发布会”。这次中央新闻采访团2/3是来自北京的精兵强将,其中央视就派出了《新闻联播》、《焦点访谈》、《面对面》、《对话》、《新闻会客厅》、《东方之子》、《聚焦三农》、《央视国际》等8档记者。吴仁宝担心北京记者听不懂他的乡音,特地安排普通话现场翻译。
带着思考、问题和疑惑的记者敏锐地提出一个又一个感兴趣的话题。78岁的老人思维通透敏捷,回答问题简明扼要,语言生动形象。他身上那种天然的真实、朴实,贴近人心的气息感染着每一位听众。吴仁宝妙语连珠、出口成章。一切复杂的问题都变得单纯透亮。
这就是一个农民思想家实实足足的含金量。
一开场,老书记还是讲老话:华西的形势既不大好,也不小好,今年又比去年好,而且为明年比今年好打好了基础。最终我们今年的销售要超过300亿,而且为明年350亿打好了基础。说到华西2006年以后怎么办?老书记说,首先我们学习了“十一五”规划,中央这个精神符合我们实际,也为华西今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因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五条具体标准,20个字: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老支书按照这精神提出华西村今后五年要带头做到“村帮村、户帮户,核心建好党支部,最终要实现全国富。”具体的就是“旅游唱好戏,物流(商贸)再腾飞,工业创好利,农业高科技,建设大华西。”在五年里让华西5万人走向中康。
当有记者问老支书如何做到“夸不倒、难不倒、吓不倒”时,老支书以一派久经沙场过来人的姿态率性地说:“我们做干部,要‘三不倒’。首先是要难不倒。有了成绩夸不倒,出了小名,也有少数人来压你、吓你,那自己就不能倒。那如何会不倒呢?我是能上能下,能官能民,从全票当选到缺票落选,我都经历过,但都没有挫伤我的积极性,因为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共产党员就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话引起了台下的共鸣,记者们悟出了这个劳模不倒翁永远不倒的法宝就是他的重心永远朝下,他的根永远扎在人民群众的土壤里。
吴仁宝信奉“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有福民享、有难官当”的人生哲学。这是创造和谐社会最好的良方。即使他是一块药渣,也要再挤出点药汁来。即使他是一支蜡烛,也要两头燃烧。
听听华西村人对自己幸福生活编的顺口溜:“别墅换到第四代,轿车要买不带盖,坐着飞机去海外,幸福生活乐开怀”。奔小康,是中国农民千百年的期盼与梦想。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要实现农村小康,必须要有千千万万吴仁宝这样一切以农民利益为重的思想家、实干家。惊人的华西速度让华西村已向中康迈进,以后还会达到大康。总结推广华西村吴仁宝一整套切实可行的经验和良策,挖掘吴仁宝这座精神富矿,是众多媒体蜂拥而至的最大愿望和动力。
在中国地图上难以找到华西村,然而华西村早已闻名世界。村官又是中国乡村级别最小的官,但又是最亲民的官。中国有90多万个村庄,有90多万个村官,他们是最直接联系党和人民的纽带。最能直接反映为民作主的风采,体现当家领头的胆魄和智慧。村官的作用从吴仁宝身上已充分体现,他胸怀天下,早就明白只要农村一天没有实现繁荣、富裕与和谐,中国也就没有实现繁荣、富裕与和谐。
吴仁宝从22岁开始当村官,27岁当乡官,53岁当县官,59岁再当村官,上上下下一生中做了48年“一把手”,上上下下公认吴仁宝是华西村的看家宝,吴仁宝是国之宝,而他总结华西村红旗不倒的法宝就是八个字: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一家未正何以正天下

儿时,放牛娃吴仁宝在阿叔的帮助下,终于能进私塾读起了“三字经”、“百家姓”。他天性好学好问,聪敏伶俐,有一次老师讲起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神话故事,他听了痴痴地发呆。老师问他在想什么,他大声喊出:“先生,我长大想做种田的神仙。”
母亲生下7个儿子,走投无路的穷,让吴仁宝的弟弟们有的病死、有的饿死,有的溺死,有的被送走。
刻骨铭心的穷让吴仁宝过早地尝到了生活的艰辛和命运的捉弄。
吴仁宝一出世,爷爷给他取名吴仁宝,就是既要招财进宝,又要仁者爱人,绝不能为富不仁。那时他最大的梦想就是做种田的神仙,能呼风唤雨,让天下穷人丰衣足食。
历史翻过了这苦难的一页。
如今老支书吴仁宝也有了四个儿子,个儿不高心气很高的他给儿子分别取名为协东、协德、协平、协恩,希望四个兄弟长大后协助自己崇敬的中国第一代伟人毛泽东、朱德、邓小平、周恩来完成中国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之大业。二十年一个轮回,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华西村和吴仁宝用自己的承诺和博爱、用愚公移山般的执着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并且还在与时俱进一步一个脚印继续行进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道上,不肯停憩,怀着朝圣者的向往,奔向小康、中康和大康。
“华西村的干部难当,做吴仁宝的子女更难。”吴仁宝放着地委干部不干,回到华西村,带领着死心塌地跟他干的村民们向前冲。吴仁宝从我做起,从吴氏家族做起,子女们无论在外面前途无量,无论是当兵、做工、读书深造、出国留学的,只要父亲一声令下:回来!一个个都死心塌地在华西安营扎寨。儿女们一个个都是华西村摸爬滚打的“青年突击队”、“铁姑娘战斗队”的猛将。五个当干部的子女身上有利润指标,如完不成,不仅下台,还要把自己的家产抵押出去。
如今他们的父亲、老支书果真成了种田的神仙了,吴仁宝神话、吴仁宝品牌、吴仁宝思想、吴仁宝精神、吴仁宝效应……吴仁宝这三个字,在中华大地上根深叶茂地生长,生长,越生越长。
吴仁宝祖孙四代28口人,全部是清一色的华西农民,78岁的老支书胸怀大目标永远步履匆匆在赶路,儿女们也不负众望,每年为华西创造几十亿、上百亿的效益。据华西村总会计师统计,吴仁宝儿女们实现的可用资金,占华西总量的90%以上。他们从来不坐享其成,当老支书提出把该得的5000多万元奖金留给集体,儿女们也纷纷响应,甘于奉献,甘于牺牲,一切为了华西村美好的未来。
2003年1月2日晚上,老书记率领全家祖孙28人,走上台,向全体村民作新年“宣誓”:“我们一家要做到‘三正’(办事认真、处事公正、经营廉政)、‘三平’(政策水平、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三守’(守法、守约、守信誉)。凡是要求干部村民做到的,我吴仁宝一家人先要做到;凡要求干部村民不要做的,我吴仁宝一家首先不做。请各位村民认真监督我一家人的工作。”激越的掌声如海涛掀起,台上台下泪光闪闪,心与心在交流,发出一个共同的声音:华西村要无愧于“天下第一村”的声誉!每个华西人都是华西村的形象大使!
社会上也有不少人指责吴仁宝一家是搞“家族制”,光明磊落的吴仁宝口气很硬、底气很足:如果说我一家是搞“家族制”,那我这一家是为人民服务的“家族制”,是代表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家族制”。在华西村党支部的31个正副书记中,有5个是我子女。他们不是我指派认定的,是通过几十年工作,得到群众检验和公认的。在华西历史上,从建村到现在,有过六任主办会计,我们全家从不管华西的账,华西的账从1961年开始,都可以翻出来查。我这个“家族制”都是为了老百姓,不是为个人谋私利。如果都像我吴仁宝一家,中国会更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家未正,何以正天下?
开明的吴仁宝对社会上议论华西和他的种种舆论,认为是社会文明民主进步的表现。在六七十年代,谁敢说大寨一个“不”字?典型也不是保险箱,一松懈就会出毛病。权威、权威,绝不是有权就有威信,只有廉洁为公,懂行懂人心才有权威。

把百姓的百条心串起来

“创新则兴,守旧必亡”。华西村始终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创新为了发展,发展为了富民。吴仁宝始终认为经济是基础,发展是关键。不发展,就没有物质;不发展就没有先进性。华西的基层党组织要坚强有力,就必须搞好经济。经济不发展,党组织肯定不会坚强,也肯定没有权威,同时失去了先进性,也就缺乏战斗力。
吴仁宝的高明就在华西坚持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物质精神“双富有”。华西思想工作没淡季,始终把中央的精神,结合华西的实际,以最快的速度贯彻到底。村里成立了国外没有、国内唯一的精神文明开发公司。早在上世纪80年代,老支书提出:“个人富了不算富,集体富了才算富;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富裕的华西不忘国家,不忘集体,不忘左邻右舍及经济欠发达地区。4年前,就通过“一分五统”的方式,将周边16个村纳入华西共同发展。华西的面积由原来的0.96平方公里,扩大到30平方公里;人口由原来的1520人,扩大到3万人。“一分五统”后的大华西,路变、河变、桥变、房变、人变。“过去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上管海陆空,下管垃圾筒;现在是通天、通地、通世界。”
无锡市所有村支书在华西举办了一个礼拜的培训班。其中有支部书记问吴仁宝:“你们这里为什么搞得这么好?我们那里搞不好?”
“你当了几年了?”吴仁宝问。
“我当了3年。”
“如果你和我一样干48年,一定比我干得更好。”
吴仁宝身体力行,深感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让农民过上和谐安定的幸福生活,干部队伍一定要稳定,坚守阵地。
也有村支书好奇地请教吴仁宝:“你们的老百姓这么听话,我那里的老百姓怎么不听话?”
吴仁宝对他语重心长地说:“我是不怕群众不听话,就怕自己不听群众的话。我听了老百姓的话,老百姓肯定会听我的话;我是不怕群众不听话,就怕自己说错话。所以,我的负担就比较重。老百姓相信我,我说错了,他们也听。你比较自由,负担也轻,你讲什么话都可以,因为你说错了,他们也不会听。我们的老百姓是最讲良心的,干部为他们做了好事,他们永远记住,干部亏待了他们,他们也永远记住,他们记住的不是你个人,而是共产党!”
是呵,百姓,百姓,并不是天生一条心,而是天生百条心,共产党人中的时代先锋总是有向心力,在患难中把百条心串起来,同舟共济。

和吴仁宝背靠背

这次中央新闻采访团的许多记者是几十年采写吴仁宝的专业户,他们中不少已成了“三农”问题的专家。我长期生活在文化艺术圈子里,虽然久闻华西村吴仁宝的大名,但从未来过华西村,也不认识吴仁宝。当记者们嚷嚷“老支书来了!”正巧我坐在门口,老支书第一个热情地和我握手,我坐下后问身旁的光明日报记者韩小蕙:“老支书就是以前最早的支书吗?”韩小蕙奇怪地盯着我:“他就是吴仁宝,你居然不认识他!”我脸红了。我该脸红的地方实在太多了,我对村支书的概念更是一张白纸。我内心打算着最好能跟着老支书吴仁宝一天,补上村支书是干什么的这一课,然后写一篇小学生作文《吴仁宝的一天和他的一生》。无奈吴仁宝早已被来自北京媒体的记者包围了。
真的,我好羡慕央视《面对面》的主持人,他这次是第2次与吴仁宝面对面了。王志,一个有着深深酒窝、眼锋犀利、舌头如快刀的男人,在准备和老支书面对面前正和我面对面交谈着。我问:“吴仁宝的思想体系是普遍性大于特殊性,还是特殊性大于普遍性?有普遍性就便于发扬推广,特殊性就难以推广。”王志的回答是诗意的:“他的思想体系成为华西村进步的一个里程碑。有些思想死了,另一些思想活着,活着的自然有活着的原因,那是因为他来自民间。”
我听说吴仁宝前一天晚上夸下海口说:“我不会被王志问倒,这次我要问倒王志!”看来老支书是喜欢和重视与王志面对面的。
我没有机会与吴仁宝面对面,只能来个背靠背了,我缠住新书记吴协恩:“我不能跟你老子老支书,那就让我跟你这个新支书,补上什么是村支书的空白。”天生有着亲和力的吴协恩默许了。
第二天清晨7点半不到,我来到吴协恩那间不大的办公室,整个办公室只有办公室主任、总会计师和他,他正在埋头看报表,见到我,习惯地点起了第一支烟,习惯性地准备迎接我的提问。我说:今天我陪你一天,你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不打扰你。他主动告诉我:“我和老支书不同的是,我规律地上班,7点半肯定坐在办公室,我在这儿,就起到监督作用。老支书是从来没有办公室的,半夜三点多就会起床探厂子、下车间,到村头田头访问农户,了解实情,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他经常说,基层党的干部,办公室应该在第一线。”不久,有总经理来汇报商议工作,然后又来了两个企业的经理,双方争得脸红脖子粗,只见新支书的喉咙也粗了起来:“你们双方可以换一下岗位,如果不会换位思考的话!”不到20分钟双方已在新支书吴协恩的协调下谈笑风生了。下面是来自江阴的几个青年企业家们早早在会议室等着了,他们正具体策划如何开好2006年元月8日的华西村汇报会。快人、快语敲定事宜,吴协恩已抽了7支烟。下午他去看望私人企业江阴市国马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查新华,查家三兄弟都在华西村发展私人企业。他们诚恳地说,华西村把我们当一家人,我们在这里借华西村的光发展顺利,这里天时地利人和路通,我们心情舒畅,还准备进一步做大。
在小车里,坦率诚实的吴协恩说,自己少年时曾恨过父亲,10岁时,村民孙良庆的儿子不幸淹死,一家人哭得死去活来。为减轻孙家痛苦,父亲把他送到孙家做过继儿子。春节,父亲来看他,给他压岁钱,他赌气扔掉。他参军回来后,父亲又让他做孙家插门女婿。本性喜欢自由腾飞、属龙的吴协恩总觉得自己被父亲这条巨龙(吴仁宝也属龙)紧紧圈住了。实际上村里人都知道吴仁宝最喜欢阿四吴协恩,说他能干、肯干。
后来,吴协恩终于理解了父亲那一心为村民的博爱之心,也更懂得了自己做人的责任。吴协恩经营企业、开拓项目有方,重感情的他广结善缘。他对我说,他喜欢上海,特别怀念和感谢上海许多帮助过他的朋友。
1995年,华西村党委决定在黑龙江建立“华西村”,吴协恩主动请战,打点行李,告别妻儿来到遥远的黑龙江,开始了艰巨的扶贫工作,一扎下去就是四年。以后他回华西村又挑起了集团公司总经理的重担。
吴协恩自知压力重大,但他看重脚下的每一步,因为今天的华西村的每一步,都将成为明天的历史。
他在吸一天中的第16根烟的时候,突然很郑重地对我说:“我清楚自己,我超越不了老支书,我没有也不可能有老支书的魅力,我们四个弟兄加起来也比不上他的魅力,但我会努力!”
是的,老支书吴仁宝一天至少要抽70根到72根烟,而新支书吴协恩一天顶多16根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