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陈是个肯吃苦的好小伙,做什么事都踏踏实实。”说这句话的人是椒江三甲街道海丰村村委会主任阮孟钱,他提到的小陈,就是该村大学生“村官”陈海建。
在海丰村当“村官”三年,陈海建正是靠吃苦、踏实,在村里建成了省级模范档案室和文体活动中心,被村民们看在眼里,夸在心里。
建成省级模范档案室,为工作带来方便
2004年,陈海建大学毕业,去了一所民办学校当体育老师,月收入两三千元。这份工作很稳定,他的心里却不安定——因为从小生长在农村,他一直渴望能为农村做点事情。
2007年年初,陈海建上网浏览信息,一则台州市招聘大学生“村官”的信息跳入眼帘,同时也跳进了他的心里。“我觉得,这就是回农村的机会,立刻去报名了。”
最终,陈海建通过考试,成了三甲街道海丰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同年3月,一次区里开会,村里的文书临时有事去不了,就让陈海建替他参加。
会议上,区里提出建立档案室的要求。陈海建听后,就想:我们村是不是也应该建一个档案室。开完会回到村里,看着办公室里杂乱不全的资料,想起自己刚来时,因为找不到现成的资料,只能一家家地了解情况,陈海建更加确定,建档案室很有必要。
“要想做些事情,必须得到大家的支持。”陈海建行动起来,每天找村干部们沟通,一遍遍地诉说档案室给开展工作带来的方便。每天下班,他还经常“顺道”送村干部们回家,一路上聊聊建档案室的好处。渐渐地,村干部们的态度从不支持变成支持。
但是,具体工作仍然棘手。这些年来,村里的文件档案在办公室里东一堆西一堆,村干部家里说不定也有几份,一些需要更新的村民档案都没有更新。
既然揽下了这份活儿,陈海建自然想着怎么干好。每天8时前,他就赶到办公室,把能找到的资料全部分类整理;已经缺失的资料,他去派出所一份份找;每天傍晚,他就饿着肚子,去村民家一一核实登记档案。
那段时间,陈海建常忙得忘了吃饭,每天到家已经晚上八九时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7年10月,档案室终于建成。而且,没过多久,海丰村的档案室还被评为省级示范档案室,成为椒江区唯一一家获此荣誉的村级档案室。
筹备文体活动中心,为村民提供文化场所
今年5月份,海丰村开展了一次读书交流活动。村里的妇女、学生、老人,还有一些外来务工人员都积极参与,互相推荐优秀书籍,分享读书成果。
看着热闹的活动现场,陈海建心里一动:村里第一次组织文化活动,村民的反应就这么积极,是不是还能为大家做点什么呢。
他想了很久,最终想到了建一个海丰村自己的文体活动中心。这次,村干部们听了他的想法后,都非常支持,纷纷说:“小陈,你就放手去做吧。”
说干就干。没有场地,陈海建就每天在村子里四处打听,得知有家企业要停工,厂房搁置不用,他马上联系到了企业老板,一面跟老板分析建文体活动中心带来的好处,一面让村干部们去做老板家人的工作。最终,这家企业同意把厂房提供给村里使用。
为了布置图书室,这个夏天,陈海建跑遍了附近的家具卖场,比价格,挑质量,买到便宜又好用的书柜和桌椅。他还与街道文化站联系,说服文化站借书给海丰村。
采访当天,说起文体活动中心,陈海建无比兴奋:“我带你去看看吧,就快建好了!”只见200多平方米的厂房里,摆上了崭新的桌椅、书柜。“这边还会放些健身器材,楼上还要添置缝纫机和电脑。”陈海建就像布置自己的新家一样喜悦,“这样,村民在这里可以读书、健身,还可以参加学习班,学用电脑和缝纫机。”
当然,从无到有,文体活动中心的建成并不顺利。由于经费必须要等到项目出成果才能批下来,活动中心前期的器材购置都用村里的钱。不了解情况的村民觉得,村里的钱就是村民的钱,用这些钱建活动中心,企业老板和村干部们是不是从中牟利了。
“听到这些传言,心里真是难受。我天天跑文化站,跑器材市场,就是想让大家有个休闲活动的好地方。”一时间,陈海建觉得,自己的努力都白费了。倒是村委会主任一直支持他,劝他:“村民们是讲道理的人,他们会明白你的用心。”
试水养殖业,打造大学生“村官”创业基地
今年,陈海建三年的“村官”任期将结束,但他对农村的感情没有结束。
其实,早在2008年,陈海建经过调查,就看中了在农村发展养殖业。但是,因为村里的工作一直忙着,他迟迟没有行动。
今年4月份,陈海建最终决定,投入2500元的原始资本,“试水”养鸡业。他在三甲村顺利找到了一块30多亩的闲置土地。村里为鼓励创业,还免收了第一年的场地费。
这个过程中,陈海建压力不小。1979年出生的他已经娶妻生子,“村官”的工资又不高,如果养鸡场没办好,费心思不说,还要亏掉不少钱。“家里人从来没有养过家禽,一开始,父母、妻子都不支持,但我还是坚持下来了。”
如今,陈海建养的第一批本地鸡已经有3个多月大,10月份就可以正式上市。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他还打算,走种养殖结合的道路,同时开挖水塘养鱼,发展特色生态农庄。“现在,街道领导也非常支持。我希望,这里以后可以成为所有大学生‘村官’的创业基地。只要有兴趣,我随时欢迎其他人的加入。”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