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十几年来的市场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很多年轻农民大胆闯市场做生意,那些有才华有头脑的人率先致富发展起来了,大多数人脱离了原籍,转移迁徙成为城镇市民。村里那些考取大学的知识分子也大多没有回家乡,有的是在职干部,有的在外发展发迹。长此以往,造成了农村人才只有流出而没有流入,年轻人才大量缺失。现在有的农村只有老弱幼残在坚守,经济增长方式原始单一,公众事业发展滞后,村政村务在低层次状态下维持,农村发展前途渺茫。
由于人才缺失,农村现在选拔干部只能矮子里面选高个,造成很多现任在职干部知识能力素质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多缺少自我发展能力,自己的经济问题没有解决好,当村官的动机和资格受到怀疑和挑战,有些人是为了那点干部补贴参加竞选,有的是为了面子,有的是为了宗族矛盾,有的文化层次低,报纸都不看不读,观念意识陈旧,有的年龄偏大,有的为了个人生活生存顾不上村务……他们当村官的动机,个人素质能力和经济状况不可能担负起带领农村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时代责任。那些没经济实力的村官,把权利当作资源开发,为了蝇头小利,做损公肥私或损人利己的勾当,-他们考虑最多的是怎么利用职权谋生存,经济生活压力的现实使他们把一切机会资源都和自己的私利联系起来……而城市里却有大量人才没有被开发利用好。很多退休干部才五十多岁就赋闲在家,养花看孩子。他们年富力强,有一定的办事能力和知识水平,人脉广,成熟稳重,党性强……经济上也有退休金保障。选择一些身体好的,自己有意愿的,可以被组织部门号召回原籍,担任村支书职务,为自己的家乡做贡献。
那些发展好的工商业老板或从业者,观念新,懂经营,会管理,思路开阔,见多识广,有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和能力,也集聚了一定的财富,他们是时代的精英,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动员他们回原籍参政议政担任村级干部,会使村级班子人员素质结构得到提升,力量得到增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他们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和财力给乡亲多办事,用他们的知识,头脑,信息,新观念带领村民闯市场致富。农村经济实现大发展,要重用这批人才,农民富了中国最终才能全面富裕。
但是这些人一般不可能自己去参与村级干部的竞选。一是不想多事,二是怕影响自己的发展和生意,三是不想和现任的村干部争权夺位,这就需要组织部门出面号召,首先号召他们回原籍参加村委会参政议政。他们对原籍了解,有感情,大多数人愿意奉献故乡人民,然后把德才兼备的人选培养推举到村级领导位子上来,让他们带头发展,为村民服务-。在经济领域有了一定基础的人参与基层政治建设,这在发达国家也是顺理成章的,也是一种农村政治改革的尝试。他们大多对村务有自己的看法,要让他们公开参与,发挥自己的才能,先富带后富,为家乡做贡献。发展力才是检验农村干部的唯一标准。为家乡做贡献的荣誉感和归属感也是对他们最大的奖励。
一个熟悉本村情况的老干部和一个从城镇返聘回原籍的能人这种配置一红一专,相得益彰,这些干部当选比现在推行的大学生村官,更有实际工作经验和绩效,建议有关组织部门在合适的村镇推广实行。
要在制度和方法上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退休干部可以给些交通补贴,对有经济条件的村官干得好的,则要给他们一定的荣誉,或者给他们赠送健康和意外伤害保险……总之,这些人是不该被遗忘冷落的人才,要开发使用好。他们就会成为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新动力和合格带头人。
农村不只是需要专业技术人才,更需要大批闯市场懂经营的管理型人才。 (张声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