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学生入村为官这一重大人才培养政策的实施,一批又一批风华正茂的年青学子们将勇敢的走出校门,走进“村”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组织在希望他们为“三农”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不能不把他们心中的“后路之忧”作为组织和领导之忧,作为社会之忧,加以高度重视,并在实践中积极见行之。
一是各级党组织在“大学生村官”的后路安排上要确实做到“先人一步”
目前,为减轻“大学生村官”的后路之忧,从政策制定的角度来讲,主要是由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等联合下发的《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意见》中对大学生村官的选聘条件、待遇、出路作了进一步的明确,确保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但再好的意见还必须要落到实处,才能使“大学生村官”减少后路之忧。这就需要各级党组织在抓落实中进行严格的跟踪监督,特别是对一些《意见》中规定的优惠政策要确实抓到位。同时,各地区还应结合本区域的实际,制定出更加符合实际的政策条规,使“大学生村官”在选择后路上,在享受政策优惠上能真正“先人一步”,进而对“大学生村官”形成有特色的制度安排。
二是各级领导干部在“大学生村官”的后路选择上要确实做到“高看一眼”大学生村官任期满后,无论是继保留村任职,还是奔向新的岗位,各级领导干部应当充分认清他们身上的政治优势、思想优势、素质优势、和实践能力,尤其是在人才的培养上,应当把大学生村官作为重点人才来培养。对特别是对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更要“高看一眼”,更爱,使他们感觉到自己的身终是有一种强大的推动力,以此鞭策自己更加奋发有为,在更广泛的领域,在更多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实际行动让领导干部“高看一眼”不白看。
三是企业和社会团体在“大学生村官”的后路接受上要确实做到“厚爱一份”
根据上述的《意见》要求,大学生村官未来的出路和发展之路主要有五条;一是鼓励大学生村官担任村干部,二是推荐大学生村官参加公务员考试;三是扶持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四是引导大学生村官另行择业;五是支持大学生村官继续学习深造。因此,肯定的说,在这个基本的框架下,将会有相当一部分的在学生村官们走向社会的各行各业和各个阶层,但无论是“公干”还是“单干”,他们仍然虽要一种人民群众对“孩子般”的呵护,因为他们毕竟还很年青,社会阅历还很浅,工作经验还很能缺乏,思想和心理上还有很脆弱的一面。因而,作为社会中的每一个合法团队和群体,在接受他们的选择,而对他们的选择时还应“厚爱一份才是。
总之,解决“大学生村官”的后路问题是一个时代的新课题,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全社会都积极的行动起,尽好自己的责,办好能办的事,就一定能够不断增强“大学生村官”迎接时代挑战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后路不缺,后路无忧。 丽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