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就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全面部署,为加快农村文化发展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大学生村干部是我国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造就党政干部后备人才的重要举措。大学生村干部应发挥自身优势,主动作为,创新工作思路,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优化队伍,构建农村文化新网络。大学生村干部普遍学历较高,思维活跃,对新知识、新政策理解能力强,他们有责任、有义务挑起党和国家赋予的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担,从而有效的弥补现有干部的不足,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增添活力,有效改善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大学生村干部利用在村工作的有利机会,发现培训一批本地民俗艺人,加强同他们的联系沟通,充分发挥他们的骨干作用,鼓励他们创办农民业余文艺表演队,定期组织开展主题健康、贴近生活的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利用远程教育站点等平台让村民学习接受新文化。通过大学生村干部牵头,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文化活动,从而构建农村文化的新网络。
发挥专长,助推农村文化新发展。大学生村干部在农村基层工作,以自身专业素养和特长为农村文化建设的切入点,充当农村文化建设的“四大员”,充当先进文化的宣传员、乡土文化的挖掘员、文化活动的组织员和文化设施的管理员,起到完善农村的法制建设、信息导向、形成地方特色文化、传播新理念和搭建城市文化资源向农村社会渗透的桥梁等作用。大学生村干部将先进的思想和文化理念带入农村,为农村建设出谋划策,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有效助推农村文化建设新发展。
创新载体,引领农村文化新风尚。农村文化建设不只是文化保障体系和公共设施的建设,更重要的是要让农民形成文化自觉,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大学生村干部结合“三下乡”活动,创新载体,利用村级活动室、农家书屋等平台,组建农村电影放映队、农村文艺表演队等业务文化队伍,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文化阵地作用,极大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大学生村干部通过自己的言行,有意识地去影响群众,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提高素质,引导农民群众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引领农村文化新风尚。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