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军:建沼气池修河堤
毕业于长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亢军,被县上任命为乔岔滩乡凉水井村的村官。凉水井村在佳县与榆林交界处,交通便利,拥有大量的滩地,是一个以养殖和种植为主的农业村。
在亢军上任之前,村里已开始筹建沼气池,沼气池建成之后,如何产气,如何使用沼气灶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有些用户因产不出气来,急得发牢骚。亢军想,这些棘手的问题若不及时解决,以后的工作将很难开展。但他却不懂这方面的技术,为此,他找来相关资料开始学习沼气方面的知识,并谦虚向建沼气池的技工师傅们询问、请教,翻阅相关专业的书籍,搜集资料。从沼气池的基础建设到产气,通过学习、研究,有效利用沼气的整个流程在他的脑海里逐渐形成,之后他挨家串户亲自上门讲解,教村民们如何配料,如何掌握温度与湿度,使全村沼气池都正确投入使用。到目前为止,该村50%的村民用上了沼气,极大地方便了生活,美化了环境,也节约了资金。
作为贫困村的凉水井被列为县上的“双百帮扶”村,并与曹庄宏伟煤矿结对,通过镇政府与该煤矿协调,先后投入20万元,为该村修河堤和硬化田间道路。在资金到位的情况下,亢军与村委会协商,科学制订方案,并且在施工的过程中,严格把握质量关,争取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目前工程已全部完工,共修河堤护岸
王艳:“村民需要的,就是我要做的”
“自己刚被分配到该村的时候,很不适应这里的工作,遇到棘手的问题就心慌,后来在村干部的指导下,逐步找到了当好村官的方法。”正在乔岔滩村任指导员的王艳告诉笔者。
王艳于2005年毕业于长安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2007年5月被县上任命为乔岔滩村的村委会指导员。刚被分到村里时,她对那里的一切很陌生,为了让自己更好地了解村里的情况,也为了让村里的人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自己,在镇领导和村支部的帮助下,她挨家挨户走访,调查每户的外出人口和经济情况,并详细地记录在笔记本上。
乔岔滩村是乡政府所在地,辖16个村民小组、470户、2289人。该村位于神佳路沿线,地理环境优越,人口相对集中,也是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的村子。王艳通过走访调查后,发现该村的农业发展规模可观,但农民对县上的农业政策和相关方面的科技知识比较缺乏。为此,她从镇上找来县上相关农业政策的所有文件,并及时反馈给农民,并且还通过书籍、报刊、杂志、网络搜集与农业相关的科技知识,耐心、认真地讲解给来咨询的村民。初到该村时,村里正在筹建沼气池,好多村民对沼气不了解,觉得没什么用,拒绝修建沼气池,她便积极搜集相关方面的知识,把修建沼气池后的使用便捷、干净、节约等优点讲解给村民,调动广大村民积极加入到沼气池建设的进程中。目前,该村共建沼气池110座,不仅解决了每户门前的垃圾、柴草,粪便乱堆乱放的问题,而且人居环境也改善了。现在,该村已被列入了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王艳还通过村委会到农家访谈等机会,把县上的计划生育政策及会议精神及时传达、讲解给村民。十七大召开后,她还与村委会及时组织召开会议,将十七大精神传达给每个村民,并将相关十七大专题报纸贴在村委会的墙上。她说:“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就是我要做的。”
边军:守在田间地头,为村民轮流浇地
看起来比较成熟老练的马家滩村指导员边军,也是2007年5月被县上任命的村官。他2005年毕业于山东商业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他对农村工作适应很快,刚刚上任就和马家滩村的村民打成一片。
他上任的时节,所包的村在西沟片,相邻11个自然村,7个行政村,正是农民种地浇水高峰期,因为缺少水泵。在浇地过程中村民经常发生矛盾纠纷,经过他与镇领导协商,为该村免费送来一台水泵,为了减少矛盾,尽快浇完田地,他一天24小时守候在田间地头,为几个村子搞协调轮流浇地。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