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大学生村官 -> 地方要闻
营造大学生村官成长环境
时间:2009-10-28 15:07:12来源:[标签:出处]作者:贝宜可

1999年以来,四川省先后选派了8 600多名大学毕业生到村(社区)工作,但据目前统计显示,现仍在村(社区)工作的不足3 000人、任村(社区)干部的不足500人,在村(社区)工作的大学生流失率高达70%以上。看来,如何营造大学生村官成长的环境,确实是一个亟待破解的课题了。

近年来,各地政府暨人事部门采取考试、面试等竞聘的方式,聘用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或社区任职,不失为一项良策。因为,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才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拓宽了大学毕业生就业渠道,而且有利于改变村官队伍的知识结构,为有志于献身新农村建设的大学毕业生提供了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然而,大学生村官能不能扎根农村,能不能在农村健康成长,则是不能不面对的问题。

大学生村官为什么难以扎根农村呢?从主观上分析,在于大学生自身。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是迫于在城里找工作难的压力,力图通过应聘村官寻找就业出路,但对农村艰苦生活条件思想准备不足,到了农村后才发现,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巨大差距,若在工作中再遇到挫折,便产生了离开农村的想法。同时,部分人本来就把当村官作为就业的“跳板”。因此,一些条件较艰苦的地区,几乎留不住人也就不难理解了。从客观上讲,在于地方政府和人事部门教育、管理、培养和关心不够。四川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刘中伯认为,主要有四个原因:一是工作重视不够,二是经济待遇偏低,三是教育管理工作没跟上,四是政治激励不到位。在一些基层干部看来,大学毕业生只要当上了村官,就应该立马独当一面。殊不知,他们刚刚走出校门,无论对农村情况的了解,还是工作经验和人际交往能力,都有个锻炼提高的过程,还需要更多的培养和关怀。显然,许多地方这些后续工作没有跟上。

一项好的制度设计出台以后,必须有一系列保证制度落实的措施跟进,否则就会虎头蛇尾,偏离预期目标。大学生村官的流失,大概就属于这类情况。这一问题,应当引起各级政府和人事部门的重视,以使大学生村官健康成长,并为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