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政法大学松江校区内日前举行“三支一扶”政策交流会,大学生正在专心致志地聆听相关的政策细节。 记者 沈家善 摄
争当“村官”,接受挑战
陈聪,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毕业的高材生,2007年成了闵行区吴泾镇塘湾村的一名小“村官”。
3月26日下午,当他回到母校,好奇的学弟学妹们用一连串的问题将他团团围住。这间可容纳百余人的阶梯教室座无虚席,“支扶学子母校行”活动正火热进行。“三支一扶”对于大学生们来说并不陌生,“新农村”对于他们意味着好奇与****。
“农村更能锻炼人,这样的机会很难得。”商学院的小张同学说。来之前,他已经在网上报了名。而仅当天上午,华政就有60多名毕业生在网上报名参加“三支一扶”。小张是优等生,起初在几个工作机会间举棋不定,当“三支一扶”开始报名,他毫不犹豫做了决定。“笔试、面试、政审,‘村官’也不是那么容易当的,但我有信心接受挑战!”
逐渐地,教室两旁的通道上也站满了人。家住闸北区的黄娟今年刚读大三,对就业还没多少认识,先对“三支一扶”产生了浓厚兴趣。“我觉得自己各方面都不成熟,毕业后如果能到基层锻炼两年挺好的。”她说。
“今年,上海市‘三支一扶’计划将农村、尤其是集体经济相对困难村作为输送青年人才的重点,其中有的村甚至连条像样的石板路也没有……”上海市“三支一扶”办工作人员正在台上宣讲政策,安静的教室里发出了一阵讨论声。刚进教室的小蒋正广投简历,了解行情:“参加‘三支一扶’,每月生活补贴1790元,第一年政府奖励7000元,第二年奖励12000元,另有交通补贴等,待遇不差。”
2008年在6家高校举行的“支扶学子母校行”活动,场场火爆。上师大学工部副部长周建平说,“三支一扶”报名人数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与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不无关系。此外,参加“三支一扶”的大学生可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也是一大吸引力。但他提醒,从事“三支一扶”的大学生应该有对这项事业的深入了解和长远规划,有服务意识,对农村的艰苦条件也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不可盲目应征。此外,“三支一扶”服务期满后,大学生依然要“进入市场、自主择业”,当“村官”不意味着捧上了“铁饭碗”。
4月1日下午4时,是2008年全市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招募8天网上报名的截止期。
最新统计显示,共有3778名申城大学生报名参加“三支一扶”,人数远远超过去年。其中报考村支书(主任)助理岗位的达2684人。而今年招募的“三支一扶”大学生岗位为567个,其中村支书(主任)助理岗位359个。竞争可谓激烈。
上海是从2006年开始连续5年招募应届高校毕业生到崇明、奉贤、金山、南汇、青浦等5个远郊区县和松江、嘉定、宝山、闵行、浦东等5个城郊结合地区的乡镇及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简称“三支一扶”)工作。目前,正在从事“三支一扶”的大学生共683人,人数最多的是崇明县,有130人。
前不久新华社报道:党中央作出重大决策,选聘10万高校毕业生当“村官”,计划从2008年开始,在全国范围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大学生“村官”,将是一个广为人知的名词。
而他们,为何而来?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