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以来,晋城市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决策,全面开展了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总数达1325名,使全市65%的行政村有了大学生“村官”。在此基础上,加强引导和管理,积极探索发挥大学生“村官”优势和作用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取得了明显成效。
主要成效
大学生“村官”成为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生力军。沁水县郑庄镇河头村大学生“村官”常江,取得市扶贫基金会和市种子公司的支持,实施了“百户千亩育种扶贫工程”,推广种植玉米种子,人均增收634元,成立了晋河农牧合作社,吸引了200余户农民入社。阳城县凤城镇大学生“村官”赵陈云以当地盛产的柿子为原料开发出的新型加工食品,闯入了中央7套农业栏目举办的“诺基亚致富创意大赛”。泽州县南岭乡葛万村“村官”司晋雷,攻克了本村生猪养殖消毒池设计的技术难关,担任了万头猪场的厂长。陵川县潞城镇潞城村“村官”杨江慧办起了养鸡场。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村官张红兵,负责起了4A级景区皇城相府的对外宣传和品牌创建工作。许多大学生村官担任了乡村的沼气技术推广员和工程管理员。不少农村干部说“大学生‘村官’不用不知道,一用少不了”。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农村主动要求多配大学生“村官”。
大学生“村官”成为了传播先进文化,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素质的带头人。由大学生“村官”担任管理员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蓬勃开展。全市组建起了政策理论、法律知识、致富信息、农业技术等远程教育学习兴趣小组6000多个,吸引了6万多名党员干部和群众参加,形成了远程教育 学习兴趣小组 百姓讲坛、远程教育 学习兴趣小组 示范基地等模式,有力调动了农村干部群众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用效果。开展了“学习宣传十七大精神,农村党员群众同上一堂课”活动,把中央、省、市宣讲、辅导十七大精神的内容制作成课件,统一在远程教育网上播放,大学生“村官”成了农村学习宣传十七大精神的组织员和辅导员。200多名大学生村官兼任村里的小学代课教师,有效解决了部分偏远农村师资基础薄弱、教育质量不高的问题。农村电脑的普及率和使用率明显提高,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活动丰富了起来,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更加文明科学。高平市南城办事处庞村的大学生“村官”田莉免费办起了交谊舞培训班,在她的带动下,当地村民养成了早上跳舞锻炼身体的好习惯。沁水县嘉丰镇王山村“村官”柳晓丽利用自己的医学专长,普及医学知识,免费为村民量血压,检查身体,纠正不良的饮食生活习惯,受到了群众欢迎。
大学生“村官”成为充实乡村干部队伍、改善队伍结构的储备库。1325名“村官”中,有104名担任党支部副书记,1218名担任村委主任助理,3名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或支部负责人;有522名“村官”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66名被列为入党重点培养对象,30名被发展为预备党员;今年通过层层选拔,又有9名大学生“村官”走上了乡镇团委书记的岗位,从整体上改善了农村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和文化结构。队伍结构的改善,带来了工作新气象。曾在北京打工的大学生崔立军,回到偏僻山坳的沁水县郑庄镇西大村担任支书两年时间,就筹资30余万元,使村里500多亩几十年浇不到水的地变成了水浇地,并带动村里上了互联网。泽州县周村镇李堰村大学生“村官”吕利梅担任该村党支部负责人以来,深入走访农户,公道处理村务,不仅使一个“乱村”在短时间内走出了困境,而且还带领村民完成了引水工程,彻底解决了多年来“吃水难”的问题。在大学生“村官”的影响下,农村干部的发展视野开阔了,科学发展、民主决策、依法办事的意识增强了。
农村的广袤天地成为大学生“村官”锻炼成长的实践基地和社会课堂。通过一段时期的工作,大学生“村官”们切身地感受到了农民群众的质朴、农村工作的辛苦、党和国家对“三农”工作的关怀,也看到了农村发展的不足和问题,对农村的未来有了更加切合实际的思考和打算。泽州县北义城镇东张村“村官”闫凯一到村就制作了《新农村建设调查问卷》,开展调研,了解村情,发现缺乏科技文化知识和教育基础薄弱是群众反映突出的两个问题,他和村干部商量、研究,成立了东张村农民夜校,在村委办公楼设立了临时教室,白天免费为村里四、五、六年级学生辅导,夜晚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办起了政策法规解读班、市场信息典型经验借鉴班、生活娱乐文化影片欣赏班和科普知识农业技术推广班。梨川镇崔河村“村官”张丽娜,在支书的鼓励和帮助下,从义务为村民维修电器入手找到了工作的切入点,去年过腊八节时,曾经请她维修过电器的群众纷纷给她送来了腊八粥。她说:“你为农民做一点事,他们记得你很深”。现在,她办起了黑板报、帮助村里组建训练女子音乐队、制订村规民约、评选十星级文明户,工作忙碌而踏实。许多大学生“村官”记起了民情日记,他们感到,在农村这个社会课堂里,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有了一种强烈的关心国家、关注农村、关爱他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一段经历对自己今后的人生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启示与思考
要立足全局,着眼长远,用战略的眼光来认识和把握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不能仅仅把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作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一条具体措施来看,而要把这项工作放在新农村建设的全局中,放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全局中,放在人才队伍建设的全局中来把握。这么一大批经过校园文化、城市文明熏陶的人到农村去,对播洒现代文明、传播科技知识、改善队伍结构、推进新农村建设,意义怎么估计也不过高。这项工作在打破人才城乡流动壁垒,整合人才资源的同时,也为人才队伍的锻炼成长开辟了新的渠道,创造了有利机遇,提供了广阔平台,是一项“双赢”的战略工程。
选聘大学生“村官”,为拓宽党政干部特别是县乡干部来源找到了新的途径,蓄起了“源头活水”。各级党政机关特别是县乡机关干部队伍进口单一、更新不快、缺乏活力的现状值得高度重视。大学生“村官”队伍年纪轻、文化程度高、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农村基层工作经验,是充实各级党政机关特别是基层机关干部队伍的一支重要后备力量。
对大学生“村官”的成长而言,管理就是最大的支持;对大学生“村官”队伍而言,管好才能用好。大学生刚刚步入社会,必须有正确的引导,“村官”们下到农村,最需要的是关心支持,最担心的是不闻不问。要认真落实“村官”们的各项待遇,给予他们真诚有力的帮助和支持。要因人制宜地坚持抓好“村官”队伍的教育培训,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切实加强管理考核,避免出现戴着“村官”帽子,不到岗、不干事的现象。要健全完善大学生“村官”队伍的管理机制,靠科学合理的制度管好这样一支有知识、有活力、有规模的队伍。
把大学生“村官”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结合起来,先进的生产者 先进的传播载体→先进文化。文化是发展的资源、动力和环境。远程教育为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提供了现代化的载体,大学生“村官”则为远程教育的发展插上了人才的“翅膀”。
统筹考虑大学生“村官”队伍的进口、管理和出口机制,让“村官”们来的有条件,干的有舞台,留的有希望,走的有收获。一方面,要着力抓好当前大学生“村官”队伍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要长远统筹地考虑这支队伍的建设和发展,积极探索完善大学生“村官”工资递增机制;探索完善包括建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在内的鼓励“村官”自主创业的机制和办法;探索改革村委会选举法,允许户籍不在当地的大学生“村官”参加村委主任的竞选;探索从大学生“村官”中选拔优秀人才充实各级机关单位的途径和办法;要把大学生“村官”工作一抓到底,形成一村一名乃至多名大学生“村官”的好局面,建立缺口递补、多需递增的长效机制,使这支队伍保持稳定、正常流动、逐步壮大。农村需要人才,人才需要锻炼;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人才的成长也必然有一个过程。对待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不应急功近利,关键在认准方向,坚持不懈,探索完善。在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同时,使广大知识青年们更真切地感受到国情、民情,培养他们热爱社会、关心他人、脚踏实地、艰苦创业的人生态度和精神,这更具有根本性的意义。(作者系中共晋城市委常委、组织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