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大学生村官 -> 地方要闻
“村官课”幽默且有嚼头
时间:2009-10-28 15:09:27来源:[标签:出处]作者:贝宜可
4月15日,在河南省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会议上,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意味深长而不失幽默地问道:“现在的高校,有没有‘村官’专业啊?”(4月16日《大河报》)虽然徐书记说这只是举例,不过,“村官课”倒真是有嚼头的话题。
这话题点到了大学生“村官”的穴位。许多报道显示,走进农村后的大学生困惑很多,如开展工作难度大,感到自己碌碌无为,作出成绩的大学生“村官”并不多。这固然与环境的诸多因素有关,而群体性的困惑,除了从农村实际角度探究之外,还得从大学教育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探索新的出路。可以说,找出教育中的问题,就能提高大学生“村官”整体实践能力,有效缓解大学生“村官”们的现实压力。
不禁追问,在鼓励大学生进农村的同时,大学教育与之配套的教育内容又有哪些?如果大学教育对此没有实质性的回应,还是按部就班地开展常规教育,问题肯定就大了。不只是说明大学教育反应迟钝,还让进村的大学生难以快速进入工作状态。事实是,纵然是比较对口的管理专业,看似非常对口的农业专业,也很难说是在为大学“村官”的管理实践做准备。于是,滞后的大学教育就延缓甚至阻碍了好政策的顺利实施。
“只是举例”其实包含着善意的批评、建议,是从实践中给大学教育提出来。可以说,是在代表诸多接受大学生的地方官员和老百姓提问。不是经常有老百姓问大学生“村官”带来了什么新项目,有当地官员问他们有什么发展思路吗?这些问题貌似为难大学生,何尝不是农村对大学教育的期待的另一种方式的表达。大学生们面对这样的问题,往往无言以对。在没有工作经验,而理论知识体系储备又不足够的情形下,只能在实践中摸着石头过河,那溺水者很多就不奇怪了。
进一步看,就业后困境与大学教育,是“村官困境”的背景话题,一直摆在高校面前。大学教育适应市场早已开始了。不少学校因为就业问题减少某些专业招生,甚至关闭某些就业很不理想的专业。可惜,这是被动的适应市场行为。因为当就业热门成为大学教育的热门专业时,不出几年的时间,又成了就业中的“老大难”。大学教育,一边努力适应就业的需要,一边又不断输出不受欢迎的就业群体,结果只能说明,大学没有摆正教育的位置,主动创新的策略与实践还存在诸多不对接处。
所以,这位省领导提出的“村官课”,确实只是一个例子,带有幽默的意味,如其所说,并非真的要办这么一个专业,开设一门“村官课”。但是,这种来自实践的建议,包含的内容是丰富而实在的。像这样来自实践的“幽默建议”,是值得大学教育的管理者们深思的,确实“意味深长”,有嚼头。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