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各地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都在积极稳妥有序推进,有些地方选聘工作已基本结束,有些地方正在组织考试或考察。今年全国各省(区、市)将选聘5.9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7月25日中国教育在线)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大学生村官,经过几年的组织选聘,大学生村官的群体正在不断壮大,他们当中有些人做得很成功,有些人却带着无奈和失落结束了聘任期。
大学生村官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官,这个称谓对于其中多数人来讲只是一个短暂的身份符号,但这个身份符号又的确被赋予了多多少少的官样元素。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既要面对农村基层复杂和艰苦的工作环境,又要面对聘任期结束后再次就业的现实压力。两三年的村官岁月对他们来说,除了历练之外,也是一次机遇,更是一次挑战。在压力、机遇和挑战面前,大学生村官应该有怎样的个人定位和价值取向?笔者在此提几点建议,也算是对众多即将到村的“准大学生村官”们的些许期望。
首先是要多一些学习精神。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大学生村官履职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向群众学习的过程。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 农村基层不乏能人,尤其是在解决具体复杂问题上,基层干部群众有许多管用的“土招”,对解决其他问题往往也具有借鉴意义,他们的经验就是一本本实用的无字之书。大学生村官必须放下“官”架子和“学问”架子,甘当小学生,虚心向群众学习,老老实实地向群众学习。架子放下了,位子摆正了,态度诚恳了,向群众学习就不会居高临下或浅尝辄止,这样才能真正读懂读好农村基层的无字之书,才能及时发现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在集中群众智慧并进一步总结、提炼和概括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
其次是要多一些服务精神。大学生村官的主要任务就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既要服务于驻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也要服务于当地农民群众。虽然不是真正的官,但职责要求大学生村官同样要树立公仆意识,强化为群众服务的精神。大学生村官年轻、有活力、有学识,应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挥特长,把所掌握的专业技术及具备的人文素养与农村现实结合起来,在改进农村基础设施、改善群众生活条件、解决群众实际困难方面多想办法、多做实事、多办好事。多付出、少索取,服务为先,大学生村官要在服务群众的基础上不断增进与群众的感情,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努力在为群众服务的实践中提升素质,增强能力。
还有就是要多一些创业精神。再次就业是大学生村官无法避免的一道门槛。虽然组织部门为他们将来就业、求学创造了一定的便利条件,但大学生村官自身一定不能过于依赖组织的安排和照顾,尤其不能只盯着当公务员这条独木桥,而被“唯官”意识所左右,毕竟当中的多数人都没有机会进入公务员队伍。不管是为履职考虑还是为将来再次就业着想,大学生村官都应该多一些创业精神,少一点等靠要思想。农村天地广阔,很多地方有资源、有特色,具备创业条件并且急需发展,为大学生村官提供了一定的创业平台。近几年一些大学生村官创业成功的范例也表明,选准项目、大胆创业,不仅可以为当地群众致富创造条件,也能为自己日后再次就业打下很好的基础。
少点“官”味,多一些学习、服务和创业精神,大学生村官在聘任期内的工作和日后的再次就业中将会赢得主动、更加从容。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