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造就一批有农村基层实践经验、对农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农村青年大学生到村里任职,不仅是农村的迫切需要,有助于帮助农村尽快发展进步,而且对农村青年大学生本人的成长、进步也是一种需要。对于目前农村青年大学生“村官”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我们要从政府导向的宏观层面和大学生自身建设的内在需要来引导他们成才。
(一)从政府的宏观层面来看
一是要建立完善激励保障制度,加强跟踪管理和服务。要根据农村青年大学生“村官”的专业特长和工作性质,制定和落实激励保障政策,加强跟踪管理和服务,妥善安排农村青年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为他们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让他们吃下一颗定心丸。要引导农村青年大学生当好村民,要有吃苦耐劳的思想,在生活上要住得下、吃得惯、闷得住、耐得寂寞,在工作上要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不怕烦。要用“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稳定农村青年大学生安心农村工作,扎根农村。更大地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贡献。农村青年大学生要把当“村官”看成是对自己人生的一次极好的锻炼,把新的理念,新的知识,新的科技付诸于农村实践工作。
二是要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农村青年大学生“村官”是一个新生事物,对他们在工作中的突出表现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村官”中做得比较好的,成绩突出的,应树立为典型,作为其他人的学习榜样。通过宣传,让全社会都认可农村青年大学生“村官”,支持他们的工作,推广他们的经验,推动新农村建设整体向前发展,引导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建功立业、成长成才。
三是要完善考察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农村青年大学生“村官”选拔、使用、提拔制度,落实农村青年大学生“村官”的考核工作。每年年终由镇、村和当地群众对农村青年大学生“村官”进行考评,评定出农村青年大学生“村官”的优劣等次,作为提拔、使用的依据,从而激励农村青年大学生“村官”不断进取向上,奋发工作。
农村青年大学生当“村官”是件好事,但要为他们创造便利条件和扫清各种障碍,让他们心甘情愿地走进农村、服务农村、扎根农村。否则,农村青年大学生到农村任职不仅无所作为,而且一事无成!
(二)从农村青年大学生自身要求来看
一是要克服语言交流上的困难。在农村,由于普通话还不普及,各地方言俚语还在使用,因此,农村青年大学生到农村任职后首要的是要多跟当地村干部、村民交流,要不耻下问向村干部、村民学习当地方言,尽快熟悉当地农民的语言,以便更好更快的了解和认识村情民意,尽快融入村民之中,成为村民的一份子。
二是要加强培训学习,提高素质能力。各级党委要加大力度对农村青年大学生“村官”进行培训,完善培养机制,切实提高农村青年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能力和处理村各项事务的能力。农村青年大学生“村官”要自觉参加各种培训班、知识讲座,向有经验的科技致富能手学习,向村里老党员、老干部学习,学习农村干部身上所特有的不怕苦不怕累,工作细心,善于用来自农民的办法解决农民的问题的工作方法,不断吸取农村基层经验,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要多学习种植养殖方面的知识,学习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和农民群众打成一片,做到能讲农村话办农村事。
三是要克服各种困难,服务村民。农村青年大学生“村官”虽然成长在农村,但大多数人没有农村工作经历,一直都是在学校读书,尤其是在大学的几年时间都是生活在大城市,没有直接跟农村干部打过交道,没有深入接触过农村干部、村民,从而对农村认识肤浅、对城乡之间的差距认识不深,对农村的寂静和缺乏娱乐设施认识不够。到农村任职后,他们就要面对诸如语言的不通、寂寞的夜晚、苦涩的井水、扑面的灰尘、泥泞的村道、酷热的夏天、寒冷的冬天、乱飞的蚊蝇、追尾的狗叫等等。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呢?就是要多和村干部、村民交流沟通,多和农民交朋友,尽早熟悉村民生活习俗,尽快适应农村生活,全身心投入到农村的一些实质性工作当中,主动为村干部、村民服务,做力所能及的事。
四是要有扎根农村的思想准备。农村工作既琐碎又繁复,作为农村青年大学生“村官”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不能幻想凭一股闯劲儿,就能立竿见影干出一番好成绩。做农村工作要有耐心和恒心,因为农村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农民对一项工作的认识和接受需要有一个过程,对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利弊权衡要有一段时间,再加上农村有许多历史遗留的问题,以及基层各部门工作效率的影响等等,看似很简单的一件事,可做起来往往很困难,所以农村青年大学生“村官”干农村工作要有耐性,要有扎根农村的思想准备,才能更好地开展农村工作。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