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新知识青年下乡十分有趣。一方面,我们看到有些大学生毕业后主动跑到村里担任村官,一方面组织部门有意识选拔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锻炼,一方面众多大学生社团下乡支农。不经意间,中国竟然出现了一个新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运动。这个运动到了最近,又因为中组部宣布未来五年,每年选拔2万名大学生村官,进一步变成了更有组织和更加庞大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与之前的新知识青年下乡是不同性质的政府计划,目标与后果也就不一样了。
具体地说,之前的新知识青年下乡,到农村调查一通,为农民作点事情,主观上好意很多,客观上并没有也不可能为农民做成什么事情,提供什么有效的帮助。但是,大学生下乡并非没有意义,其中最大的意义是增加了大学生对农村的认识,从而改造了大学生,锻炼他们,并使他们更快地成长并成熟起来。我的研究生同学吴思红早在90年代中期研究生一毕业就主动跑到一个山区贫困村担任村支部书记,满腔热血,两年后却不得不离开。到农村支农大学生社团,几乎没有那个社团真正为农民提供了增加收入,改善条件,或者将他们组织起来的帮助。组织部门选拔大学生到基层锻炼,本身就是为了锻炼大学生。也就是说,新知识青年下乡的结果并非是为了农民,而是为了自己的成长。
但是,目前计划推开的大学生村官计划与之前的新知识青年下乡有了根本不同,因为这次大学生下乡的目的显然是为了真正改变农村的面貌,为了改善农民生活,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问题也在这里。大学生有能力改变农村面貌吗?大学生能真正在村里住下来成为永久牌吗?村庄需要大学生吗?
二
我们先来看一看农村的情况。大体来讲,我们可以将全国农村分成两种类型,一是沿海发达地区或大中城市郊区的农村,也包括少数中西部集体经济发达或者有大量资源比如煤炭的农村,这些农村总体特点是农村经济相当发达,农民比较富裕,村集体掌握有大量资源。这些村庄可以总称为发达地区富裕村;二是占中国90%以上的中西部农村,这些地区的农村主要从事传统农业,农民收入主要依靠农作和外出务工,村集体几乎没有资源,相反,大多数村庄还有很多债务,村庄运转主要依靠国家财政的转移支付。这些地区的村庄可以总称传统农业村。显然,大学生村官计划所针对的不是发达地区的富裕村,这些发达地区的富裕村,经济本来就很发达,农民收入也高。尤其是,这些地区村庄并不缺大学生,因为比较富裕,这些村考上大学的学生甚至都不愿将户籍迁出村庄。这些村庄的干部,往往有多年的工作经验,有丰富的管理素养。村干部素质很高。大学生就是想在这些村庄找一个工作也是颇为不易。因此,这类村庄不是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重点地区。大学生村官针对的应该是传统农业村。
传统农业村在将来可能有三种命运,一是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这些村庄越来越多的农民转移进入城市,村庄空壳化甚至消失了。有人反对新农村建设,说将农村建设的十分漂亮了,农民却都进城了,这不是浪费吗?这显然是误解,既误解了新农村建设,也误解了农民进城的空间。就新农村建设来讲,新农村建设并非要将农村建设成为花园,而是要为农民提供最基础的公共品。就农民进城的空间来说,即使有个别农村的农民很快都进城了,全国九亿农民进城却不是在短暂时间可以完成的,中国的城市化是几代人的事情。也就是说,就绝大多数农村来看,村庄将持续存在,而不会在短期内消失。二是传统村庄走向工业化,或者如山东寿光农村一样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让农民从高效农业中获得高收入。但是,正如九十年代全国农村消灭空壳村,不仅没有消灭空壳村,而且导致普遍的村级负债。目前希望在传统农村发展工业,以实现离土不离乡的工业化,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已经没有可能。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本身就只能是少数农村做才有收益的事情。如果全国农村都发展高效农业,在农民与市民的比例超过二比一的情况下,农民是不可能有增加收入机会的。全国农村发展高效农业,其结果必然是农民增产不增收,也是必然要失败的。三是维持现状基础上的缓慢改进,大体又可以包括两个方面,即农民缓慢地向外流出,越来越多农民流向城市,这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同时农民收入缓慢提高,农村经济条件慢慢得到改善。农民收入仍然主要由传统种植业和外出务工两部分构成。未来数十年,传统农业村庄的绝大多数将陷于第三种命运,假若我们不是更悲观的话。
传统村庄的以上三种命运并非人为,而是由中国宏观经济结构决定的,即使有少数村庄可以逃出结构的命运,那也是少数。今天农村的有些问题不是干部无能或者干部无德,而是结构性因素的必然结果。
也就是说,占中国90%以上的传统村庄,将来的大多数仍然是维持现状基础上的改进,而不可能在短期内有巨大变化。大学生村官计划中的绝大多数大学生也是要到这些村庄去的。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