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人说,大学生村官不要光想钱的问题,要去想想什么“结婚女信访”的问题。难道这位同志是想我们做“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隐士?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国家是不是就不需要再发展了,反正还有许多国家连温饱都尚未解决呢。
我们都是大学生,现在一个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需要多少钱?也就是说已经投入了一定的资本,毕业后想得到一些回报,难道我们的回报就是连自己的温饱也解决不了,还要做啃老一族?或许会有人说我们没本事,那我想试问:如果我们不用整天这样子在村与乡之间徘徊,我们像村里的村长、书记一样,去做兼职,去上班,去做生意,白拿这份工资,大家会有意见吗?上级政府会同意吗?或许也有些电视上宣传的达到了一定成绩的大学生村官,但那种典型能代表广大大学生村官的现状吗?
现在,我想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先生的需求层次理论把我们的现状分析一下。(1) 生理上的需要。也就是饥、渴、衣、住、性的方面的需要。我们一个月(本科生1200元)的工资如果在农村里的话也算够吃,够喝的了,住的话只能住老家了,租房子住?一个字“免”。(2) 安全上的需要。其中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方面的需要。我们没有财产,所以不需要。我们合同三年后怎么样,会怎么安排,一切都是未知数,这事业上的威胁依然存在。(3) 感情上的需要。一是友爱的需要,我们要交际,总的需要一定的钱,就算“君子之交”,你偶尔请客一次,总是难免。如果约会,那钱是不是更的花。我们这点工资够吗?二是归属的需要,我们属于乡里的工作人员?那为什么过节的时候其他人拿着东西拿着过节费走了,而我们只能在那看着。我们属于村里的工作人员?那你在村里呆的有多长时间?村里有多少事能给你做?你能为村里做多少事?你工资是不是村里给的?总之,感觉自己是两者之间的人,哪方的都不算。(4) 尊重的需要。有事呼我们,没事叫我们走开,打杂,打字这些就是尊重我们吗?完全当我们是廉价的劳动力。(5) 自我实现的需要。我们满怀热情而来,可是到了现在,处于两不管的境地。在村里没有权利,在乡里算个打杂的。我们能实现什么?有多少人是满怀信心而来,彻底失望而去,只有我们自己能体会。
所以,我们想着钱,不是去争福利,要待遇,而只是想得到基本的生存条件,基本的尊重。中国的管子说过“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我们连生存都还是问题,叫我们拿什么去奉献,拿什么去付出。只求付出,不求回报的思想只是个别的思想,虽然很高尚,但是不现实。或许有些人会打算这样做,但大部分的人难道都想这样,也都会去想这么做?
正像我在《关于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看法和建议》里回复的“别把我们当神,我们也要吃饭睡觉。别把我们当无欲者,我们也在追求美好的生活。别把我们当焦裕禄,我们至少还在当心娶不娶的上媳妇。别把我们当牛做马,呼之则来,挥之则去,我们也要尊严,我们不是廉价劳动力。”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