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这个人才选拔机制,从政府出发点考虑,我想应该在如下几方面:
1、给农村干部群体中注射新的血液,提高村干部队伍素质;
2、为新农村建设增添新生力量;
3、为大学生下基层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4、提高大学毕业学生的就业机会;
5、利用大学生的所学知识,规范村务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水平。
等等其他政府所考虑的有利因素。
但是大学生村官到村工作后,到底学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体会了些什么,总结了些什么,想想过去—现在—将来,大学村官是支什么样子的队伍?
▲大学生村官考录前的动机(心态):
1、因为家庭、社会、自我等因素,认为这个平台能展示自我,发挥自己的最大优势,就只是理想当名村官;
2、为自己创造个就业机会,不论怎么样,等以后有另外发展了,再说;
3、为了考试加分,得到优惠政策,当作进机关的跳板;
4、如果考上了,就在村工作,如果能有机会跳出去,就另谋发展;
▲考录到村后的具体工作:
1、整理档案资料,电脑打字员,与乡镇、街道的信息传递员;
2、有文笔专长的,给领导写汇报材料等,做好办公室文秘工作;
3、复印、装订大量的考核、创建工作资料文本;
4、稍微外乡点的男生,并且到村工龄长点的,也跟着去调解纠纷等;
5、参与团工作,支持、组织团活动;
6、工龄长的、工作能力有的,少数几位,加入了经济合作社做出纳工作,进入党支部委员会,担任支部委员;
7、上述以外的其他具体工作。
▲考录后的大学生村官融入村干部队伍中的地位(到地村干部对该群体的看法):
1、觉得该大学生村官工作很负责,积极性也很高,工作也很努力,能力也不断在实践工作中得到证实;
2、该大学生村官,对工作一般,工作基本能按时、顺利完成,但主动性不够,或者工作能力仍需锻炼;
3、该大学生村官太文气,不合适做村务工作,没有一点村务工作的经验,并且很不适合所在村干部群体,其他村干部也没怎么把他放在心里,觉得这个人可有可无;
4、该大学生村官锋芒毕露,工作能力很强,但是太坚持自己的原则,和所在村干部之间的关系紧张;
5、该大学生村官,工作能力很强,处事也很有经验,但是,由于他的到来,可能会影响到所在村干部原来的用人计划,在某种程度上,冲击了老村干部的原有班子组织关系,使得原来的班子关系变地更加的微妙;
▲大学生村官基本相同背景:
1、大多为城镇居民户籍性质;
2、所考录村委会,基本不是本人出生、长期居住所在村;
3、年龄大多数在23-30之间,在处于人生对工作、生活的憧憬最有迫切愿望的时期。
▲考录到村后,在所在村发展趋势:
1、担任支部书记。机会很渺小,原因是:工龄不够长,周围环境不够熟悉,老底子情况错综复杂,凭借“空降兵”村官处事,难度较大,容易引起老班子队伍成员的矛盾等等因素。
2、进党村支部班子。有可能,但需要工作能力,工作经验,工龄,社会关系,等等因素的结合,可以努力并顺利进村党支部班子。
3、担任经济合作社副社长(社长也是书记兼任的)。比做支部书记可能性大点,但是原来班子人员担任这个职务做的较出色的,涉及以前的进出帐目、各类村务具体经济内容,也不轻易更换人员。
4、村民委员会任意岗位,均不适合,因大学生村官基本是城镇居民户籍性质,并且也不是该村的村民,不符合村民委员会选举制度规定。
5、保持考录时的原状,一直做个到村大学生工作者,担任些具体的村务工作。
▲大学生村官算什么?
1、是政府工作人员吗?--不是
2、是三套班子的哪类人?--具体也说不上来,在具体工作联系中,大多村干部还觉得这个群体人员有点不一样,格格不入
3、是村集体聘用临时工作人员吗?--不像
▲有了大学生村官的村委会,较以前,有哪写不一样?具体有利方面:
1、档案资料规范了,收集整理齐全了;
2、多了个电脑打字员,方便了许多需要用电脑工作的具体事宜,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3、村干部队伍整理文化素质水平提升了;
4、村领导的材料内容丰富了,多了个得力助手;
5、其他人不想做的东西,叫大学生官去完成,容易分配,一般年轻人积极性高点;
6、愿意加班加点,很多大学生到村后,工作任务重,加班加点是经常有的事情;
▲综合调查、分析,大学生村官会在村里待长时间吗?
1、通过考试,录取到了事业、机关单位工作,可想而知,他在村就那么几年,等考录后也不会让他在村里工作了,时间大概在2-4年吧;占15%
2、觉得村工作没得到他理想中的跳板作用,另外再加上待遇方面,工作环境方面等等因素,觉得还是适合其他工作,结果赶紧跳槽,待村时间也应该是在4-5年之内;占60%
3、认为自己是适合做这份工作,有机会嘛,就进机关,没机会嘛,待村里也行,待村里时间据调查反应,应该在10年左右;占20%
4、其他原因,不愿意继续在村工作了,占5%
▲目前村官所期望达到的待遇标准:
1、满足于现状待遇水平(不低于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实际操作是等于社会平均工资),占20%;
2、希望工资不低于当年社会平均工作,另外再享受机关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占25%
3、编制待遇参照机关事业单位,人一直在村工作,享受均向当地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看齐,占55%;
提倡向外省份学习的地方模式:北京招收大学生村官的模式,占调查人员的85%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