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今天主持召开大学生“村官”代表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他强调,大学生“村官”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党政机关培养和储备来自工农一线后备人才的重要来源。各级党组织和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关于大学生“村官”的重要批示,切实关心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成才,着力构建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努力使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大学生“村官”,这虽然只是一个近两年开始流行起来的词,但是做为城里人来说并不一定能够了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而做为农村群众来说,却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特别是对于有大学生“村官”的村两委干部来说,在文字压力方面来讲已经有了明显地感觉。因为在乡镇交给各村需要准备的各类检查或汇报中,文字处理方面,大学生“村官”已经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
回想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或许有些人会说是对城里青年的一种精神摧残。但我却不这么认为,因为那时候我虽然很小,但却亲身感受到那些“青年知识分子”爱群众拥戴的情景:记工员、卫生员(赤脚医生)、科技小组长里面肯定有他们的身影;群众家里裹了馄饨,会捧一碗去;村里开会时,让他们念一节《水浒传》,这都是自己曾经看到、听到过的……有些知识青年还被推荐上了大学!
也就是说,当时的知识青年肯定也曾在农村里吹起了一阵春风。
今天,大学生村官的考核选配已进行到第三个年头,许多的村官在村里也有了一定的出色表现。而且如今更有“十佳”大学生村官得到了中央和各省市的肯定,从这意义上来讲,这应该是又一次实实在在的送知识下乡的好事。
然而,由于时代有别、地域不同,贫富有别,村官们要真正融入到村里去的话还是有着许多的挑战的。
首先是“下得去”。可以这么说,如今村里由于不再是集体经济的年代,特别在富裕地区,如果得不到村书记、主任的支持,大学生实在难以插手到村的权力中心去,有的甚至连村民代表会议、村小组长会议、或者村两委会议都不会通知你去参加;他们喜欢的是你的笔杆子,而不是让你来影响村里的建设。因此,许多的村官只能当个旁观者或者是村书记、主任的“秘书”!更别谈让他们住到村里去了。所以,许多的村官也和乡镇干部一样从城里到乡村地进行“走读”。
其次是“待得住”。如果在偏僻的山村,村官们恐怕不住在村里也不行,待不住也得住在村里,这是交通因素的制约。在城乡一体化的发达地区,待得住恐怕有些难。因为那些真正的村干部们并没有真心让你发挥作用,在有些复杂村里,牵涉的利益众多,派系复杂,选举后遗症凸现,群众关系复杂。这些对于不熟悉的人一般人不会对你说真话。只有那些真正想干事的村官,敢于碰壁,富于韧性的人才能通过努力获得群众的信任。要受到如此的考验,大学生“村官”有这样充分地准备吗?
第三是“干得好”。这是一项高标准的要求。干得好,不仅需要群众承认,还要村干部支持和肯定,更需要乡镇组织上的关心和培养。干得好,最起码要有以下的“心”才能做到:一是细心。当了村官,要主动去了解村里的情况,摸透干部的底细,掌握村里的实情。了解这些有时候会引起村主要干部的警惕,但你如果想真的在村里成一番事业,却不能不去了解。如村里有多少户人家,有多少人,共有几个小组,分别是那些人当小组长?村东头谁比较有威信,村西头谁能说了算?书记担任了多少年,威信如何?村主任选出来的形势怎样,有哪些人是反对者?村里有多少困难户等等,这些情况如果要摸清,恐怕不是几天就可以达到的。二是好心。如果谁是比较困难的人,需要到乡镇里办事,不是很熟悉程序和地方,你要敢于靠上去排忧解难,这样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好感。三是恒心。到了一个村里并不是事事都可以如愿以偿的,要做好充分地心理准备,时刻准备遇到困难,不能因为遇到几次困难就垂头丧气。那样的结果只能是当当村里的旁观者。四是要有热心。村里的各种意外情况发生的很多,要及时掌握情况,如谁家的老人与子女有矛盾,你能不能劝解?谁家有非常紧急的困难,你能不能帮助?这些都需要你有热心肠,解决了类似的几个问题,你的形象不用你自己去吹嘘,老百姓也会夸个不停。
最后是“流得动”。这一点是对组织上的要求,对于好的村官当然要想办法培养起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得力助手和重要的后备力量。如果是干好干差一个样,来与不来一个样。那样谁还愿意沉下去。然而,在现在的“关系学”盛行的地方,肯定会让有些大学生“村官”倍受打击的。如在选“优”时,评“奖”时,这就需要正确地对待,摆正自己心态,扎扎实实地去通过自己的成绩赢取一方光彩照人天地!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