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大学生村官 -> 热点聚焦
浙江网友:第三只眼看大学生村官
时间:2009-10-28 14:29:11来源:[标签:出处]作者:游侠

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制度的自始至终的目击者或者说旁观者,不妨以一种中立的观点来看一下这个问题

一 大学生村官制度的来龙去脉
中央现在大力推广的到农村社区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活动与浙江省的村官制度其实并不是一个体系.这个制度事实上是省委组织部门拍脑袋作出的决定,当时作出的决定的目的主要是:
1,解决一部分大学生就业。高校扩招后,大学生的比例明显增加,每年大批毕业生就成了一个重大的社会压力。大学生有组织地到农村社区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部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以绍兴市为例,全市貌似现有和行政村 居委会超过2000个,每个单位一个大学生村官,就可以解决两千人的就业问题(虽然不是永久性的),这两千人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有比没有的好,放在全省,这个量就可能是几万人。

2,弥补新农村建设中村干部队伍建设的一些缺陷。现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村级工作人员,并不是指书记村长等领导人,而是文书等村务人员,年龄老化 知识结构老化,不会用电脑,业务培训听不懂,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的网上电教片,全村找不到一个会帮别人放的人,当然会用的人,人家懒得管你村里的事。一批大学生村官到村工作后,可以很好的使现有的现代化管理 服务平台运作起来,还会有所创新,更有力的推进新农村建设
3,培育一批基层机关公务员的后备梯队。这几年的公务员考试越来越正轨,难度也越来越大。但出现了一个问题,考试中选拔出的年青公务员多数是应届毕业生,这些人在机关特别是基层机关参加工作后,需要很长的适应期才能达到一名合格的农村基层干部的要求。所以许多基层机关存在招进来的人暂时“用不了”的问题,大批的大学生村官在任期满后,成为了基层公务员的优良人才储备库,对提高基层机关效能是很大的好处。

二 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大致情况
绍兴第一批大学生村官貌似是2006年下半年到岗,具体记不清了。当时的政策不是很明确。但最吸引人的一点,就是以后考公考可以加分,貌似当年还有一个时间表,到200*年后,县级以下机关国家公务员必须从大学生村官中招考。但是当时的政策对大学生村官的待遇只给了政策,没有给资金。机关与企业不同,钱有得是,但要有名目,人头经费就要有编制,没编制就没有经费。许多机关里的临时工,其实他们的工资不是机关的财务里开支的,具体怎么回事这里不多说。因此,当时绍兴很多乡政府和镇政府的实际运作方式很微妙,有从财政资金中以其它名目列支的,有从企业里摊派的,有向村里要的,总而言之,当时的政策只规定了至少要给大学生村官多少钱,却没规定这个钱怎么发,由谁发,是一笔湖涂账。

三 大学生村官的实际工作
到岗后的大学生村官,很多是满怀热情而来,深感失望而去。到村工作后,首先是村的分配就有差异。农村基层条件差距很大,近的村 经济条件好的村,往往令村官趋之若鹜,而边远山区村,而是无人愿去,最终就往往是硬性指定,弄得部分村官很不爽。绍兴市就有因为分配的村太边远而自动放弃的村官。到岗后的大学生,有一段时间,基本没什么事可做。积极一些的,打打开水,整理整理文书资料,给书记跑跑腿,帮文书打打杂。不积极一些的,睡觉上网玩游戏,或者教村干部怎么在网上打红五。而大多数村并不欢迎这些人。为什么?一不懂实际工作,二不知村情实际,三不识张三李四,四不会看眉头眼目,五是靠不住,始终是一个外人,信不过。有些村干部干脆把村官当小孩子,一个村支书曾对报到的村官说,我儿子也是前年大学毕业的~~~~~~。时间长了之后,村官的实际作用其实和乡政府的驻村干部差不多,主要工作在镇政府和村委来回跑,送送文件盖盖章,当一个打杂的小厮。到了年底结算时,镇机关除了按学历(大专和本科不一样,研究生基本没有)分一笔一千多块的工资,其它一律不管。年终,由村主要领导看情况给点钱意思意思,首先这钱不会多,其次这钱跟村的好坏关系很大,钱多的多给点,穷村甚至一分没有。到了第一年的冬天,当许多大学生村官冷清清的空手回家过年时,很多人的心已经凉了。

四 大学生村官问题激化的过程
从到村工作,到签订包括五金条款在内的合同,这一过程间隔了很长时间。也就是说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那些大学生村官其实是象打小工一样,只有赤卵工资,没有其它任何福利,这只是矛盾的起因。真正的激化是在一项变化后。因为大学生村官在村里基本属于鸡肋,既没什么事做,也做不了什么事,村里也不怎么欢迎,而乡镇政府因受编制所限,很多机关缺人做事,于是,在短时间内,一大批大学生村官被“借”到乡政府 镇政策 街道办事处工作,原有工作的村联系关系继续保留,送信打杂的事还是要做,但主要工作放在乡镇机关里。呆了一段时间后,村官们发现,乡政府里市面花的很,待遇高 福利好,而什么也轮不到他们,即使连扫地看门的都能分到一些东西的节头,他们还是什么也没有。原来眼不见,心不烦,尚且罢了。现在了解的实际的处境,他们对自己的名份和定位问题产生了疑问?象民工一样被当作廉价劳动力?于是,一些村官开始向当地的领导以一定的方式施压。得到了是两种态度。一种是强硬的,村官的待遇由上级组织部门规定,乡镇无权作出改动,有意见可以辞职;另一种是怀柔却又无实际意义的,我们知道村官待遇不够好,但这是上级规定没办法,你们看其它某乡 某镇也是这样操作,如果他们给你们待遇增加,我们也相应增加,绝对不比他们低。其实这种“横望望”式的承诺,纯粹是空头支票。因为谁也不会为这个问题当出头鸟,当出头鸟是需要勇气的,而且有可能惹来麻烦,当然也可能出风头。但是给大学生村官加待遇,会有什么风头呢?哪些麻烦却可能会来。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遭到拒绝还是被忽悠一段时间后想明白的村官,都采取了一些措施,有些另有理想前途的,自己辞职了,有些过激的,甚至组织了上访活动,犯了混机关的大忌,被以组织上的方式“痛扁”,更多的则是开始私下里叹时运之不济,作祥林嫂式的唠叨,诅咒着认识的或根本不知道是哪个人的某些始作俑者。恨不得早些把“有期徒刑”服完走人,又担心“出狱”后的前途,心里惦记着“公务员考试要加分的”,“听说以后只能做过村官才能考公务员”这样的承诺。还对下一年考来的村官痛说血泪史……在这种状态下,大多数村官的工作积极性都有所降低,个别人甚至还消极怠工,这种状态更让乡里和村里的感觉不满,双方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这就是现在的现状。

五 这一问题的症结所在
要说责任是谁?我认为都有责任
1、政策制订缺乏操作性。这项政策的初衷就如我前面所说的,是极好的。但是没有考虑到当前浙江农村的实际情况。现在农村是一种市侩主义的社会,而村官制度却是一种理想主义,甚至乌托邦式的构想。这使得这项制度从一开始就有着天生的残疾。同时,在具体实施中,没有考虑到实际情况,对一些应细化量化的细则没有及时跟进,成了有皮无肉的空心制度,致使下级机关在实施中无据可依,只能自说自话。

2、村级组织有责任。现在许多村干部,根本没把建设新农村作为其为民服务的重点。有些人,只求钻营,捞好处,无利不起早,有些人只为太平安逸不出事,万事不出头。凭空而来的大学生村官,在他们眼中,食之无肉,弃之可惜(反正不要钱),有你不多,没你不少,对其工作不支持,对其培养不重视,对其关心太虚伪,自然让人心生凉意。

3、基层政府有责任。在制度不健全,村级不积极的情况下,村官制度的实施给基层政府带来了不少的麻烦。这时候将村官叫回乡政府帮忙,打杂,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不能一味的把村官当作廉价劳动力使用,其实基层政府有许多途径和名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村官待遇。但多数单位因为避免其它方面的压力与麻烦而不愿意这么做。值得指出的是,个别(不是多数,但确实存在)机关干部对村官有一定的歧视,认为他们属于“皮外卵子”,指来喝去者有,冷嘲热讽者有,伤了一些村官的心。就职业角色而言,可能他们和你们不是一个层次的,但作为社会角色的人而言,大家彼此没有什么区别,当领导的真的比当保安的伟大很多吗?

4、村官自身也有责任。有一部分村官,自身定位不清,认为我们也是考进来的,所以要享受这,享受那,还有一报到就要求明确编制的。工作生活中受了一点委屈就满世界宣扬。到了后期,甚至觉得这个社会上所有人都是欠他的,搞得敌视一切,自己毁了自己的自信。此外,E网上的一些观点提出:大学生村官年纪大了,要买房子,要讨老婆,要养父母,老百姓培养一个大学生不容易之类的。这很容易博起同情,但理论上站不住脚。没有多少人能够轻松的谋求到他想要的一切。哪怕是年轻的毕业生考上公务员,也要付出很大的努力,那点工资也未必就一定要保证你买房子 车子 讨老婆,过上舒服的日子。这个世界上,美好的东西没有一样是理所应当的,一切都要靠自己去争取,而不是坐在那里等馅饼掉下来,就算有馅饼掉下来,也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的。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