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大学生村官 -> 热点聚焦
村官培养成大学生与大学生培养成村官的利与弊
时间:2009-10-28 14:29:15来源:[标签:出处]作者:游侠
通过激烈竞选,我当选为村里党支部副书记。大学生村官是当今的热门话题,我1990年就通过自学获得了中文大专文凭,说起来也该算是名副其实的大学生村官了。只不过与其他热门大学生村官相比,我不是上级指派,不是学校分配,不是自愿支农,不拿财政每月一千至数千的工资。我是通过竞选获得大多数党员的拥护顺利进入党支部决策层的。
  
  上级指派大学生到农村当“村官”,本意是好的。一是希望大学生给农村输送新鲜血液,转变农村的陈旧观念,带领群众走上两个文明的健康轨道;二是也给大学生就业开辟一条新的出路。不过,就目前的实践来看,为数不少的群众并不看好大学生村官。为什么?其一,大学生村官过去长期在大城市或大学生活,很难溶入农村生活中,与“土得掉渣”的农民打成一片;其二,大学生村官拿着财政每月一千至数千元的工资,汗涝保丰收,成了基层的行政干部,习惯于命令式的工作,与群众说起话来就有些“站着说话不腰疼”,本能地与基本没有生活保障的农民有了隔阂;其三,大学生村官一般与上级有关部门有“合同”,或三年,或五载,就要高升为正式国家干部,群众把他们当成了镀金的“游仙”。而带领群众致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让群众怎么相信他们?种种原因使大学生村官违背了上级委派其下乡到村的初衷,甚至有的群众讽刺部分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除了每月拿那一千至数千元工资,起到了开拓就业渠道的作用,对农村的发展根本没有起到推进作用,他们是花瓶,是摆设。
  
  咱们中国从计划经济一路走过来,总习惯于按行政命令办事,不管是行政领导,还是专家教授,总是头脑一热,想当然地认为这样做是对的,那样做是错的。往往中央的初衷本意是好的,但执行起来往往就变了样,甚至变得让群众愤怒,走向了本意的反面。我无意否定“大学生村官”对推动农村发展的积极性,但如果大学生村官短期镀金,工作懒散,成为事实上摆在农村床头的花瓶,是不是又成为了一种新的农民负担呢?他们的工资,虽然取自财政,但哪一分钱不是纳税人的血汗钱呢?如果大学生村官也成了面子工程,成了形象工程,是不是对人才的最大浪费呢?群众不满意,大学生村官自己也感觉不能人尽其才,发挥不了自己所学专长,甚至有的大学生村官因为不能适应环境患抑郁症自杀了,这是不是让人怀疑制定的政策出问题了呢?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劳民伤财”,对中国农村的发展到底是福还是祸呢?
  
  我总怀疑,给大学生村官制定工作期限,让他们当什么“支书助理”、“村长助理”,给他们发着汗涝保丰收的工资,三五年后应承着他们将要步入大城市生活,给予户口上的优惠待遇,行政级别的优惠待遇,工资水平的优惠待遇,其实对大学生村官心理上客观起到了“短期镀金”作用。使他们认为他们是下乡锻炼来了,是体验生活来了,是就业环境迫使其暂时“发配”,是凤凰暂时成了小鸡,是流落民间落难的“王子”。虽然在上级领导或某些公务员面前觉得低人一头,在农民中间,他们还是感觉高人一头,早晚必有出头之日的。这样的心理,指望他们能实心实意地带领群众走上推动两个文明的康庄大道,我看很难。当然,我不排除有一两个有高度共产主义觉悟的大学生村官,成了这场轰轰烈烈运动的先进典型。
  
  农村需要大学生村官不?答案是肯定的。群众是迫切需要的。但不是上级委派大学生村官的这个方法。目前这个方法,大学生村官可能是同意的,上级有关部门解决了部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可能长出了一口气,但我敢断言,群众是不满意的。群众真正需要的,是踏踏实实长期扎根基层的大学生干部,他们有头脑,无外心,打算一辈子献身这片虽然不见得生我但后半生将要养我的土地。当前的大学生村官,被炒作成了一场运动,而不是一场扎扎实实的行动,是一次不彻底的农村“人才改革”。我认为,深化农村人才改革,给农村输送新鲜血液,何妨激励大学生村官“土生土长”?想到农村担任村官的,就要要求他加入该村村籍,就要他参加村中竞选,就要他拿出深化农村改革的施政纲领。大学生的身份,可以是应届,可以是往届,可以是普通高校的大学生,也可以是参加自学考试参加涵授的大学生,可以是本村出去的才子,也可以是外来要求入户的能人,只要他有水平,有能力,群众信任,当不拘一格。上级有关部门,对这样的大学生村官,可以给予相应的工资待遇,可以提拔其担任乡镇干部,可以出台政策各方面优待他,鼓励他长期扎根基层,为老百姓服务。只有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村官变成土生土长的“高级农民”,中国的农村改革才会大有希望。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