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中央同意,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五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由此,拉开了新一代知青上山下乡的序幕。据新华社08年春天的一则报道:从2008年起,国家有关部门将在五年内选聘10万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加上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选派到农村基层锻炼的优秀大学生10多万人,总数可达20多万。
(一)老知青是受教育
据《中国知青终结》一书记载:1968年12月22日,毛主席发出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
全国城乡沸腾起来,成千上万的红卫兵纷纷走上街头游行,欢呼毛主席最高指示发表。许多中学生热泪盈眶,连夜写出决心书,向毛主席党中央宣誓,坚决响应毛主席号召,到广阔天地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一辈子走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还有许多人表示,越是艰苦越向前,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主动要求到革命圣地瑞金、延安、井冈山和边疆地区插队蔚然成风。
“文革”以来全国首支下乡插队的知青队伍来自首都北京,领头人为北京25中学高三男生曲折,人数共十人。他们于1967年深秋离开北京前往内蒙古草原插队,临行前在天安门金水桥畔向毛主席集体宣誓。他们的自觉行动比毛主席最高指示发表还早整整一年多。
另一支主动下乡的知青队伍于1968年2月出发,他们共有55人,来自北京多所中学,其中不乏名校学生。他们向毛主席宣誓之后去了云南西双版纳农场插队。当地人称“北京55”。
报载,1969年2月,天津市湾兜中学30名红卫兵,步行一千多公里路程去到山西省平陆县毛家山生产队插队落户。他们创造了步行下乡插队的历史纪录。
另一个历史纪录是一群上海中学生创造的。他们在春天接到通知到祖国北疆的北大荒插队,但是等到他们不远千里来到北大荒,结果却发现有关部门通知搞错了。于是他们只好掉头向着另一个正确的方向——祖国南疆的云南西双版纳前进。等他们终于到达目的地,时间已经来到秋天,行程超过万里,因此他们堪称耗时最长、下乡行程最远的知青。
据不完全统计,仅1969年,全国下乡知青人数已经接近300万人。至次年,达到573·4万人。到“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全国下乡知青总数累计已达1700万人。
(二)新知青是当村官
大学生村官最早可追溯到1995年。为解决“三农”问题,江苏省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同年,浙江省宁波市采用公开招考方式,成为全国首个推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地区。到2004年底,全国启动这一计划的省市区发展到10个,主要分布在东、中部地区。
2005年7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北京、重庆、四川、青海、辽宁、陕西、山西、上海、吉林、湖南、内蒙、云南等省(区)市,先后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
2006年2月,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教育部等八部委下发通知,联合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此后,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大范围试验阶段。
截至2008年2月底,全国28个省市区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17个省市区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部署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大学生村官选派工作进入全新发展时期。从2008年起每年选聘两万名,连续五年共选聘十万名大学生到村任职,这是党中央的一项重要决策,具有长远战略意义。大学生到新农村建设第一线干事创业是时代的呼唤,是农民的期待,也是党的殷切希望。
(三)对新知青的期待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广大农村正在经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变。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迫切需要有现代知识、现代思想、现代眼光的新农村建设者。大学生到新农村建设第一线干事创业,是时代的呼唤,是农民的期盼,也是党的殷切期望。
为此,习近平12月22日主持召开大学生“村官”代表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他强调,大学生“村官”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党政机关培养和储备来自工农一线后备人才的重要来源。各级党组织和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关于大学生“村官”的重要批示,切实关心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成才,着力构建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努力使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四)对新知青的困惑
一种观点: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究竟能干啥?据《大学生村官,拿什么留住你?》这篇文章是这样报道的:“他们在村里的实际工作是写作员、记录员、讲解员、调解员、维修员、普查员、采购员等,80%的大学生村官作的是非实质性的服务或文秘工作”。
另一观点:大学生村官:下不去,用不上,留不住。下不去主要是村官不到村,据有文称,现在10个村官有8个村官在为乡镇政府工作,要么整天在政府工作,要么半天政府半天村,甚至有的村官从上任就没有下过村,直接被政府给“截留”了,堂堂的“村官”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镇官”;用不上主要是大学生的专业知识用不上,现在招收的大学生村官,农学专业的只占一小部分,大部分人的专业知识在基层用不上;留不住主要是各项配套政策不完善,再有就是选择这个岗位的初衷就是把这个当作跳板,大学生村官流失比较严重,或者是把他们当个临时工,用人想到你,待遇忘记你。
笔者认为,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最突出矛盾之一,新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两者的历史背景、政策方针、实施对象、方式方法等等都大相径庭,其中最大的共同点则都是城市青年上山下乡,最大的差别是受教育和当村官之别。
当年,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响应党的号召,义无反顾底奔赴乡村,其声势之大、人数之多、影响之深,是今日的大学生下乡所不能比的,因为那场运动几乎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今天的农村虽然是已经今非昔比,但城乡差别依然存在,甚至有贫富差距拉大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别说已经是8 0后、90后的大学生本人了,就是他们的家长,又有多少人愿意自己的子女从此一辈子扎根农村呢?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