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是一处新生事物,发展的好坏,得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不管是地方政府、学校、农村,还是关心农村发展的研究机构,都在进行探讨,寻求一种有效机制。大学生村官,是否可行?大学生能否适应农村生活?大学生能否治理好村庄?农民兄弟是否欢迎?每一个问题,都值得研究和探讨。此前的那位大学生村官,是成功的典型。在成功的背后,也经历了不少坎坷。下面,我们就来听听基层的干部群众眼中的大学生村官:
重选拔 还要重培养
年轻人风华正茂,谁不想多干点事情?可我们这些“村官”虽有满腔豪情,但社会工作经验缺乏,遇到具体事,难以处理好,也不知道找谁帮忙,久而久之,不少村官就丧失了工作的积极性。我希望,对大学生村官不仅要招上来,派下去,更要重培养、重管理监督,营造好的环境为大学生在农村大展拳脚提供便利。
——北京市房山区拱辰街道办事处纸房村村长助理 廖贵云
帮他们适应新角色
到村任职大学生书本知识多、基层实践少,要使他们尽快适应角色,就需要经常性的教育培训。我们镇15个村有大学生村官,他们一到任,镇党委就交代他们要去的村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矛盾,如何解决等。然后,让他们摸清村情,提出发展思路,镇党委帮助出主意、定思路,镇上每周开一次交流会,村官们讲自己掌握的本村情况,交流体会,镇干部现场出谋划策。目前这15人工作都很稳定,并成了我们开展农村工作的骨干力量。
——河北省藁城市增村镇党委书记 邓文明
留得下,才能干得好
留得下的大学生才能更好地“扎根”。我感觉,“本村任职”是个办法。本村人有扎根农村的热情,上任后熟悉情况、进入角色也快。我们选聘的78名“大学生村干部”有67名到本村任职。实践证明,他们回到本村任职,不仅留得下,干得也好,部分大学生村干部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支部委员,成为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力量。
——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委书记 张俊峰
要有点调查功底
我的大学生村官生涯是从调查研究开始的。通过走家串户,我拉近了与村民的距离,也摸清了村里的资源底数。我发现村里有400多年种植葫芦的历史,当时便萌生了要把葫芦做成产业、推向市场的想法。于是,我上网搜集各方面有关葫芦的信息,走访请教专家……一件件小事的累积,终于使葫芦成了村民致富的宝贝。回首一年多的工作,虽然很辛苦,但只要想起村民们亲切的称呼我为“葫芦妹”这三个字时,心里就会涌现出一个念头,那就是“值了”。
——北京市延庆县永宁镇西山沟村书记助理 胡一萍
(以上信息来源于人民日报 2008年7月25日第13版)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