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听说老家有个年轻人很有特点,乡干部说他能吃苦,有思想,群众基础不错,在基层干了不少事,我当初没在意,后来又听家乡的人说这个年轻人还写了三部书,不由得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仔细一打听,才知道他叫尹建增,师范毕业后在基层工作六年半,走出了一条奋斗成长的道路。
我带着疑问找到了尹建增,希望了解他的成长故事,为什么他能沉到底下去?而且能满怀感情地做事?我在他写的《生态突围》中看到这么一段:“年轻人在刚走向社会的时候,都极其理想地希望拥有美好的生活,在晨雾迷茫的时候容易迷失自我,纷繁芜杂的社会生态里需要谨慎地融入,并在真实的社会实践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他笑笑说:“自己刚到基层的时候,想象和现实差距很大,通过实践逐步去掉了知识中的水分,也更加明白只有吃苦才能吃甜的道理。”我被小伙子乐观的情绪和幽默的回答吸引住了。
我知道他所在的那个村,离乡镇府还有20里山路,是这个乡最偏远的村子之一,村名叫韩家沟,全村300多人,建国以来没出过大学生,改革开放后尹建增是第二个到村里教书的公办教师。他回忆说:“当时坐拉煤车走了15里,然后步行5里进入村里的,夜晚已经来临,深一脚,浅一脚,到学校一看,和想象中的碧瓦青砖校舍相去很远,低矮的小平房里挤着32个学生,完全是复式教学,最严重的是学校围墙倒塌,厕所没人维修,一片颓败的景象。”
山西原平市西部山区的地形,用当地的顺口溜可以形容:出门就爬坡,七沟八梁一面坡;路上尽是石头窝,汽车跑得开了锅。可以想象这是怎样的环境。一个外地的小伙,刚刚二十出头,不要说干事创业,能有耐性留下来就不容易,更何况还拉开架势做点事情,他说要改变这个学校的面貌,结果还真改变了面貌,那里的学生不再随便旷课,而且还有六个学生考入了乡中学。乡中学条件也不好,房子连年漏雨,尹建增哪能闲得住,向校长请假三天,带领学生整修了男女生宿舍屋顶,他说:“我们不能总是等靠要,现在依然需要自力更生,通过自我努力解决现实问题。”
2002年,尹建增就已经开始写作长篇小说《早晨多雾》。非典肆虐的时候,他正进行修改小说的工作,前后四十天的努力让他头麻胳膊酸。山西电视台《记者调查》节目报道了乡里王玮珍将军写作的故事给了尹建增很大的启发,于是,他根据节目中的介绍拜访了王玮珍将军,随后,王玮珍将军又介绍他认识了山西作家马烽的弟子——杨茂林先生,杨茂林又推荐他到某出版社,可惜高额的出版费用让尹建增望而却步。
写作的过程是艰苦的。每天晚上,他的办公室里灯火通明。为了安静写作,他始终坚持着关窗户写作的习惯,哪怕是在酷暑。冬天天气冷,他就将桌子挪到火炉旁,这是一个水泥做的火炉,散发的热量很少。在寂寞寒冷的深夜,为了写作进度不被耽误,尹建增就干脆爬在火坑边。稿纸被烤黄了,他就将凳子放在火炕上,然后伏在上面写作。稿纸用掉了一本又一本,钢笔磨坏了两支,后来改用圆珠笔,他以三两天一根笔芯的写作速度前进,然而,回头看看将近两尺厚的书稿时,他就忘掉了所有的苦,一种即将胜利的感情充沛胸间。山区学校电脑少,管理又严格。手写稿件完成后,尹建增又开始了电子版的抄录,每天中午和晚上,在别人休息的时候,独自去电脑室打字,长达65万字的小说,就这样一个字一个字的诞生了。
2007年夏季,尹建增特意到太行山上的西沟村,拜访了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申纪兰鼓励他,为农村青年写小说是正确的,并说小尹是个好青年,大家应该学习他这样的精神。后来,他所写的青年成长三部曲中的坚定篇《生态突围》被三晋都市报连载。小说发表后,尹建增再次对原稿进行修改,小说于同年12月由远方出版社出版。眼前这个朴实的年轻人动情地说,在这条艰难的道路上自己一直在探索,感谢一路上前辈们给予的热情鼓励和引导,才使他充满了奋斗的力量,他会将感动的力量化作继续前进的动力,好好努力。
这个相貌朴实的小伙子,带着满脑袋的思考奔走于山西,希望通过自己的调查研究能够解决现实问题,面对记者的提问,他又提出了一个观点:安居乐业首先要安家落户,大学生首先要在工作上安家,其次要在感情上落户,社会各部门应该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岗位,大学生更应该理性面对现实,将自己的兴趣点和生存点结合起来,到最需要最能发展自己的地方去,围点画圆点燃青春的****,做更多有益于社会的事情。
“我们无法预测未来,也无法预先知道结果,但我们可以把握过程,把握自己的生存态度,进而以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赢得自己生命的辉煌!”这是尹建增在《生态突围》中写的一段话。命运总是青睐更加努力的人。23岁那年,尹建增调入了长梁沟镇中学;27岁时,他被调入了市教育局;28岁时,他被调入了原平市委秘书处;还没到29岁,他又到山西改革创新研究会工作。年初,他的成长故事被编进团中央和中国社科院编著的《青年塑造未来》山西卷,真心希望这个年轻人能干出名堂,也希望他的故事能启发更多的人。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