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报道
1949年,攸县、茶陵各有一台小型柴油抽水机,茶陵界首镇、株洲镇解放西街一带有几台碾米机,这就是当时人们眼里了不起的宝贝。稻浪黄了一年又一年,悄悄地,黄牛老去,“铁牛”驶进了田野,徐徐拉开一幕新农村的美丽画卷——欢快的马达激荡着心潮,隆隆的机声歌唱着金色的希望,株洲农业机械总动力从建市之初的0.03万千瓦发展到39.6万台、258.4万千瓦。农机人记得,这神话般的巨变背后,有多少披星戴月,有多少汗水心酸。
山高水阻步履艰,探索路途多坎坷
建市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积极发展农业机械。1959年4月,毛泽东主席在《党内通讯》中首次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伟大论断,株洲市农业机械工业局于同年12月27日应运而生。
国营为主时期
1952年,人力打稻机、喷雾器等半机械化农机具引入境内。
1958年3月24日,国营331厂(现南方动力机械公司)试制成功湖南省第1台“湘江—22型”万能小型拖拉机,株洲从此开启以“铁牛”代替耕牛的新时代。时任中共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省委书记处书记、副省长谭余保,省委常委、省农村工作部部长万达,省委常委章伯森,省委委员华国锋、徐明等特地赶来株洲祝贺。同年,株洲、醴陵引进18台进口轮式拖拉机进行机耕实验和运输服务,建立了省内最早的国营醴陵拖拉机站。
1964年株洲市郊区被定为全省农具适用推广重点县之一以后,55型改良水田犁、T-737型人力打稻机、水田铁叶蒲滚等十几种新式农具在全境推开。同时,电力排灌机械开始大力发展,先后建立了株洲淦田、醴陵江边山、攸县菜花坪、茶陵虎踞等11个国营机电排灌站。1969年,境内农机总动力4.22万千瓦,比1959年增长3.52倍。
集体投资为主时期
从六十年代末开始,耕整地机械成为重点发展对象,公社成立农机站,大队成立农机服务队,形成了以集体经济为主发展农业机械的新高潮。七十年代中期,拖拉机成主攻方向,机滚船、机耕船也同时大量发展。1979年,境内机耕田作业面积达300.25万亩,创历史新高。农机总动力33.10万千瓦,为1969年的6.84倍。
农民自主经营为主时期
从1982年起,随着农村改革整体的推进,农村经济出现了全面提速、农村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的新局面。市委、市政府与时俱进,适时作出了推广新机具、新技术和集团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部署。
1988年,市农机局承担了国家农牧渔业部丰收计划中的“水稻增产机械化综合技术”项目。按照在水稻生产过程中实施综合机械化技术、推广农业机械新机具和行业新技术、探索水稻生产全过程实现机械化模式的要求。通过3年的努力,伴随机械化整体水平的全面提高,平均每亩增产稻谷65.24公斤,每亩节约生产成本15.82元,每亩节约用工15.18个,3年共创经济效益8414.59万元。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九十年代,是一个硕果累累的年代。
1992年, 社会化服务、集团化经营的新型农机化发展模式在株洲境内逐步形成,以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将各农机户组织起来, 与农户签订合同,进行各类农机技术集团承包,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94年,市农机局会同市物价局、市农委制订了《关于实施农机化技术集团承包若干问题的规定》,农机化技术集团承包得到进一步发展壮大。
1996年,市农机局在株洲县实施株洲市科技计划中的《水稻生产机械化植保承包技术》推广项目,新华社《每日电讯》、《中国农机化报》等新闻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并在全省得到了普遍推广。1997年《水稻生产机械化植保承包技术》项目获湖南省农业科技三等奖,市丰收计划一等奖,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由于项目的成功实施,全市的植保机械迅速上升,特别是动力植保机械,在项目开始实施时的1996年只有202台,1997年达到1367台,2000年全市拥有量上升到2777台,是1990年的8.9倍。
1996年,炎陵县、攸县、株洲县农机局先后引进一台广东产“珠江—1.5型”水稻联合收割机进行实验性推广使用。1997年,株洲市政府将水稻联合收割机的推广列为农业科技推广的重点项目,分别在醴陵、攸县、茶陵三县(市)举行水稻联合收割机的现场演示会,深受农民欢迎。1998年,中南无线电厂耗资100多万元研制成功“天兴4L—138”型水稻联合收割机,并于1999年通过省级鉴定定型,获专利证书,同时成立“天兴农机制造公司”,开始生产水稻联合收割机供应市场。
九十年代,全市动力打稻机从1990年的12183台上升到2000年的54453台,增长了近3.5倍。
进入新世纪,株洲农机高速腾飞。
2000年,攸县农机局干部职工集资40多万元,购置了12台中型水稻联合收割机,并成立了首家联合收割机服务公司,在全县20多个乡镇进行现场作业示范,开展有偿服务。
从2002年开始,我市实施《水稻联合收割机应用与推广项目》4年,下达推广水稻联合收割机计划任务1000台,实际完成1468台,项目计划总投入1500万元,实际投入6207万元,共计完成机收作业面积141.42万亩,培训收割机操作手1839人,作业总收入8485.2万元。
2003年,促进农机专业大户发展意见出台,明确了促进农机大户发展的指导思想,界定了农机专业大户的标准,提出了五年内发展1000户农机大户的目标。
2004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促进法》正式实施,从法律层面确保了农机化的快速发展,明确了对新型农业机械的购置实行补贴。全市各级农机部门,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努力争取国家和省级农机化项目进入株洲,带动农机化发展。2002年,我市首个部级收割机推广项目在攸县实施;2003年,首个新型农机具购置补贴项目在株洲县实施;2005年,又争取到“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现代农机装备推进项目”分别落户攸县、醴陵市、株洲县、茶陵县及荷塘区,项目总投资275万元。
“十一五”期间,全市农机系统围绕项目带动战略,共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0740万元,是“十五”期间所有农机项目资金的18倍。另外还争取到农机装备推进项目825万元、插秧机示范项目60万元、韩国政府贷款项目75万美元,极大激发了农民购买农机具的热情,优化了农机装备结构,提升了农机科技推广水平,壮大了农机化装备实力。到2010年底,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36.32万台,239.96万千瓦,联合收割机拥有量达到了6700台,拖拉机拥有量达21570台,水田耕整机械达73800台。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株洲农机人不会把发展的脚步停留在过去的功劳簿上。2011年,一场以机械插秧为突破口的农机作业大会战悄然掀起,争项目、广宣传、勤演示、力扶持、严落实,首战取得了全年推广插秧机150台、机械化育秧生产线23条的成绩。今年,在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强化资金投入、强化技术支撑,早稻育插秧机械化工作完成了新推广插秧机123台(其中高速插秧机71台),并建成全市首座现代化育秧工厂,每季可育1700亩大田秧苗。在农机人的规划蓝图里,到2015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应达到50万台、334万千瓦,插秧机械应达到1250台,农机化作业服务总收入达到23亿元,水稻生产耕整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其中水田机耕率保证在96%以上、水稻机械收割率达到92%以上、机械化插秧水平达到14%以上。这又将是一个用汗水浇灌的蜕变。
六十一载弹指一挥间,岁月见证了抛洒在沃野上的壮志豪情,“铁牛”的神话还将有更长的续篇。农机人,任重道远,自当策马加鞭!
(作者单位:株洲市农机局)
(此为原稿,与书刊有出入)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第19期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