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大学生村官 -> 热点聚焦
农业现代化国家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经验对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有什么启示?
时间:2015-04-21 00:37:57来源:作者:刘毅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是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基础上,深化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的要义就是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通过生产方式的变革焕发出更大的生产潜力。

新型经营主体应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把务农作为终身职业,以区别于对农业的短期行为。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将是我国新型经营主体的主力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核心问题,也是解决“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等现实问题的关键。

全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培育经验表明,现代农业需要相适应的经营方式,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社会化是现代农业对经营方式的内在要求。国际经验给予我们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以下一些启示:

依法规范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是重点。首要的是在创新农业经营机制中,从法律上赋予农民土地以真正的财产权。使农民土地产权化、物权化,实行资产股权化,资金股份化,全面建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其次是规范土地流转市场,加强社会化服务。积极引导土地依法规范流转,严禁自行流转承包、擅自转包代包,防止法律风险。同时辅之以配套服务,推进土地流转市场有序化,促进土地规模经营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其次是加强政府监管,建立土地收益合理增长机制。重点是严禁改变流转土地种粮用途,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建立土地流转承包价格调节机制和土地收益合理增长机制,确保农民土地财产收益获得正常增长。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制定优惠政策,推进规模经营。重点是促进扶持土地合作社的发展,实行整村推进土地流转,吸引更多农民入股,发展现代规模农业。政府可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对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业主给予资金奖励。二是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农业项目支持。除国家补贴政策倾斜兑现外,在用电、用水方面给予保障,重点在农业项目上给予支持安排。三是对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适时启动新增土地流转补贴、贷款贴息制度和农业政策性保险,促其做大做强。四是新增惠农补贴资金,应重点投向种粮大户和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进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和现代化。五是农机购置补贴调整,重心转向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大户。六是建立农业风险防范机制,放开农业经营领域。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建立土地复垦保证金和土地流转风险基金。

发展家庭农场,要站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高度来认识。紧密结合各地实际来推进,以维护保障农民权益为基本要求。依靠强化政府引导支持来推动,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来保障。为顺应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跨越、新型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新形势,应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推进现代农业新发展。家庭农场发展是建立在土地使用权流转基础上的,而土地流转是有条件的,与当地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发展家庭农场必须加强宏观指导,积极稳妥推进,不能急于求成,应根据本区域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依据平原与山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不同的资源禀赋、人口结构、生产力水平,把发展家庭农场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地推进家庭农场有序健康发展。必须在尊重农民意愿和权利前提下,通过政策引导、示范带动、中介服务,搞好协调组织工作,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家庭农场的健康发展。加大财政、税收、金融、保险、用地、项目等扶持力度,努力创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大力培育高素质家庭农场经营者和新型职业农民,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到家庭农场工作。鼓励家庭农场通过联合与合作,依托合作社、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等专业服务组织,提高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健全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体系,为农户流转土地提供明晰产权、规范合同等基础支撑和信息发布、政策咨询、价格评估等公共服务。

依托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社在传递市场信息、普及生产技术、提供社会服务、组织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和销售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组织和服务农民的重要组织形式,发达国家农民普遍参加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大都是以某一产业、产品、技术或专门的生产环节组织起来,特别是依托当地的特色产业,实现农民的组织化。适应不同生产力水平,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专业协会型、专业合作社型、股份合作社型等由低级到高级的多种形式存在,不仅实现了劳动、技术的联合,而且有的组织发展到资金、管理的合作。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合作经济组织领域也越来越宽,从蔬菜、林果、畜牧、水产等产业发展到运输、储藏、农机服务、水利建设、资源开发以及手工业品生产等多个领域,有效地克服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为农民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