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大学生村官 -> 乡村知识
苗族银饰文化的保护
时间:2009-10-29 14:47:47来源:[标签:出处]作者:王敏生
当我们对苗族和藏族两个民族的银饰作了以上的比较之后,感受到的是银饰文化的独特价值与魅力。我们不可避免地面临着银饰文化的保护问题。银饰文化保护就是保护一些些传统的带有文物价值的银饰物品吗?是不是保护就是把它们都放进博物馆的玻璃柜里静静地睡大觉呢?显然不是。这样的保护也需要,但是我们更需要另一种实实在在的保护。
湘西目前是国家第二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综合保护区,有着十分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这些文化遗产,是湘西各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接民族情感的桥梁与纽带,有着悠久厚重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也得承认,由于湘西地处偏远山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对落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起步较晚,一些珍贵的民族民间文化事象正濒临消失,一些非物质文化的项目和它所依存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一些传统技艺濒临灭绝的危险,特别是银饰的加工技艺与传承只局限于一些老年艺人,银饰的加工后继乏人,青黄不接。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主张把保护的重点放在保护银饰的传承人身上,尤其是保护银饰加工制造的民间老手艺人身上。首先要进行调查和普查,做好登记,摸清家底;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技艺的整理、记录;三是培养年轻的接班人,使银饰技艺的加工代有传人;四是要研究银饰制品的销售市场,适时进行有效的新产品的开发与销售,要使银饰产品多样化,与新时代的消费时尚接轨。
这样的保护就是具体的实践意义上的保护。现在有很多专家只是关注宏观的理论上的保护,比如提生态保护,要保护的是民族生活所处的整个自然和文化环境。其实,这样大而无当的保护等于不保护。在文化生态保护问题上,比较多的观点都提出原生态的保护。原生态的保护是什么呢?就是不希望老百姓改变现状的前提下让落后的生活方式继续留存。因此我们的一些专家看到老百姓告别茅草屋而搬进砖房子的时候,痛心疾首,哀叹民俗生态遭受破坏。
李方莉教授指出,在全球文化一体化的大潮中,没有任何文化能保持原生态,即使是生态博物馆也不能,他们所考察的贵州省的梭嘎生态博物馆就是这样的例子。李教授还指出,生态博物馆的理念无论有多好,其管理方式无论多么完善,也不可能让一个社区的生活突然停止下来,成为一种静态的、不产生任何变化的区域。她指出,文化的保护需要一种文化的自觉。李教授的观点实事求是,一针见血。
我们目前的保护从某种意义上还是外来强加的,是某些专家的个人话语权的演说与学术霸权主义的实施。一些专家讲保护,却对老百姓的当下的现实贫困视而不见,他们无视老百姓要求改变现状的实际需求。政府需要的是经济发展,老百姓需要的是脱贫致富。保护要变成老百姓的自觉行为。
在当前一片保护的呼声中,我们需要反思的不是保护什么的问题,而是如何保护的问题,还有谁来保护的问题。即如何关注保护的传承主体和他们的切身利益,就是要关注他们的当下生活现状并改变现状。欧洲、日本、韩国等国的经验我们应该如何学习?他们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保护的。不同的国情,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尤其是不同的经济条件,保护的方式显然是不一样的。这对我们来说,保护的时候应制定什么样的政策,应采取什么样的保护策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忘记保护的传承主体,要听取他们的意见,即坚持保护的民主策略。保护不能成为专家的一厢情愿或作为研究的标本地,也不能成为某些专家仅仅作为科研需要的田野实验场。
保护要回归民间,要给老百姓更多的文化自主权。不能盲目的自上而下的强行执行所谓的政策性保护,那样的所谓保护带来后果将是灾难性的。(作者:田茂军)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