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大学生村官 -> 乡村知识
上犹县着力解决“五大矛盾” 统筹城乡发展进程
时间:2010-04-29 10:28:50来源:作者:冯远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纵深推进,人们赋予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其工作外延不断得到延伸,上犹县委、县政府把新农村建设作为推进“三农”工作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着眼于解决“五大矛盾”,大力探索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新途径。     一是解决“建”与“管”的矛盾,纵深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建设。该县从2007年开始启动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在经过三年工作实践,并总结农村卫生保洁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实施农村卫生保洁的增点扩面工程,按照“1+3+5”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进一步完善了“五个统一”运行机制,确立了“12345”的工作思路,即主推1种模式——“1+3+5”农村卫生保洁及垃圾无害化处理模式,探索2种途径——河道疏浚、治理、保洁和低碳社区建设试点。抓好3项活动——卫生保洁创评活动、卫生清洁周活动、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建立4个长效机制——农村长效保洁机制、保洁管理机制、考核奖惩机制、财政投入保障机制。抓实5个工作阵地——新农村建设点、大型社区、主要公路沿线、圩镇、农村中小学校、基层卫生站所。为真正建立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的长效机制,该县成立了常设机构——县清洁办,增设编制2名,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每年县级财政预算安排农村垃圾无化处理资金300万元。目前,完成了全县农村清洁工程的规划工作,建设了5个垃圾处理中心建设,全县有1100个村落社区、14个圩镇建立了农村卫生保洁工作网络,基本实现了所有建设点、农村大村落和公路沿线全覆盖的目标。并以乡镇为单位,组建了覆盖全县主要公路沿线、大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点的专职保洁员(回收员)队伍,保洁员待遇从每月150元提高到每月500元,覆盖农户数从30—50户提高到200户,并为保洁员统一配置清运板车、清扫工具和劳保用品,免费建设沼气池,实行专业档案管理。     二是解决“城镇”与“农村”发展上的矛盾,深入探索统筹城乡发展新路径。根据赣州市半小时都市区规划要求和县城发展定位,依托上犹生态工业园建设,以工业化、城镇化为抓手,努力把黄埠打造成为农民进城就业的重要承载区,成为上犹县城靓丽的东城区。城镇规划建设总面积12.5平方公里,分工业园区、农民集中居住区、商贸流通区、市政服务区、休闲景观区五大功能区进行规划建设,达到容纳3-5万人口的目标。2010年重点规划建设迎宾大道、滨湖两岸及工业园北区,使城镇核心区面积达到3平方公里规模,实现新增就业人口2000人以上、新增城镇人口5000人以上的目标。制定了改革户籍管理、职业教育培训、就业服务、创业扶持、农民住房、金融服务、社会保障和建设用地等优惠政策,引导农民进城就业定居,做旺城镇人气,采取“以工促农”方式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是解决农村“卖”与“买”的矛盾,继续实施新农村建设物流体系建设。该县的新农村建设物流体系建设实施一年来,极大地改善农村商品市场环境,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在广大农村引起了强烈反响,2010年我县要把乡级农家店和村级农家店建成集信息交流、农资供应、农技推广、文化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农村村落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并实现新型物流体系建设乡镇覆盖率达100%、行政村覆盖率达80%以上。到目前,按照“六统一”(统一采购、统一配货、统一标识、统一价格、统一经营、统一核算)“两标准”(质量标准化、服务标准化)的方式,完成了县物流配送总站、14家乡级超市建设,新增了12家村连锁店和21家社区农家店,乡级超市覆盖率达到100%,村级覆盖率达到了56%,社区农家店覆盖率达到了21%。     四是解决农村社区“硬件建设”与“综合服务”有机结合矛盾,积极探索农村社区标准化建设试点工作。按照“试验典型、探索功能、由点到面、逐步铺开”的总体思路,重点选择了梅水乡园村、梅水乡洋田、东山镇石坑、社溪镇龙埠、黄埠镇黄沙、水岩乡东升、营前镇新溪、平富乡庄前、安和乡陶朱、油石乡清溪等10个大型农村社区作为试点,坚持“以人为本、民主自治、因地制宜、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统筹发展”的原则,围绕打造“公共服务聚集区、主导产业示范区、基层组织建设延展区、和谐稳定安居区、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共生共融结合区、主流文化践行区”的“六区”要求,大力推行农村社区“一组两会十进社区”的自我发展、自我管理机制,“一组”即社区党小组,“两会”即选举产生理事会和监事会,“十进社区”即一是有集党建、计生、综治、休闲、娱乐、议事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场所;二是有卫生所(站);三是配有幼儿园;四是能通公交车;五是有便民商店或小型连锁超市;六是建立农村卫生保洁机制;七是有社区抚老慰老机制;八是有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播放点;九是有新农村建设志愿者服务中心;十是有农村消防设施。     五是解决农业发展资金“供”与“需”的矛盾,构建良性的农村金融服务及文明信用体系。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从农民、政府和金融机构三方面入手,用好用活国家现有的金融政策,充分整合县内金融资源,服务农民,发展壮大农业产业规模,尤其是大力发展“两茶”产业,形成农民、政府和金融机构互利共赢的良好格局。该县成立了由县政府县长任组长,分管金融工作的副县长和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副县长任副组长,政府办、农工部、财政局、人民银行、银监办、农发行、农业银行、农信联社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上犹县农村金融服务及文明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并督促各项工作的开展。全方位支持金融机构开展支农业务,把财政性存款与支农贷款挂钩,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农业产业化贷款贴息及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县政府、财税部门落实对支农金融机构和支农贷款项目的税收优惠政策。同时、金融部门积极创新信贷方式,重点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村的发展,切实满足农户的信贷需求。做活抵押贷款机制,扩大农村有效抵押担保物范围,积极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林权、果园、茶园、房产抵押担保,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建立了县级农业信贷担保中心,由县财政牵头,各涉农单位配合,调剂整合400万元建立县级农业信贷担保中心,为参与农业产业经营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的企业、合作社及农户提供担保,促使各金融机构加大涉农信贷力度和额度,切实解决产业发展中资金短缺的难题。县、乡、村三级支持配合,把小额农贷工作与创建信用村(镇)、文明信用农户、信用专业合作社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形成一整套“组织有力、操作规范、激励有效、监督到位、风险防控”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工作机制,2010年已完成辖内90%的行政村的调查摸底、评级授信和发证工作,农户授信评级户数达到30%,90%以上农户的有效信贷需求得到满足。(文/曾凡洲)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