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行病学
本病多发生于产后的第一个泌乳月内,各胎次的牛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二、发病机理
主要是糖的生成不足引起的各种机能紊乱,反刍动物糖的主要来源是通过消化吸收单糖满足牛的需要,葡萄糖主要是由丙酸通过糖异生转化而来,因此当丙酸生成减少时,就会发生葡萄糖生成不足,精料多、粗纤维不足会导致丙酸的生成不足,这是酮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1、原发性
长期饲喂高蛋白、高脂肪饲料,而使碳水化合物饲料供应不足,随着奶牛产奶量增加、糖元的大量消耗,迫使机体动用体脂肪进行分解代谢,而产生大量酮体。过多饲喂含有多量乙酸、丁酸的青贮饲料。
2、继发性
因肥胖牛内分泌障碍,对胰岛素敏感性表现急性降低,血中胰岛素含量也降低,血糖随之下降,造成脂肪分解代谢增强,而发生酮血病。
三、症状
本病症状分为三个类型,其共有症状是都有特殊的酮味,但因多数嗅不到而被忽视,但化验尿、乳可发现大量酮体。
1、消化型:病牛呈现顽固性消化障碍,不吃精料。个别严重者见到精料就跑,仅吃少量干草和青草。有的病牛饮食饮水均废绝,发生异嗜现象,反刍减少;瘤胃蠕动减弱或消失 ;体温一般无变化;产奶量急剧下降;牛体很快消瘦。
2、神经型:通常亦伴有消化型症状,初期兴奋,听觉过敏,眼肿,很快出现狂燥不安,时时转动舌头,步态不稳,后肢轻瘫,不能站立,呈现昏迷状态。
3、生产瘫痪型:病牛许多症状与生产瘫痪类似,但其特点是病牛产奶量高、消瘦、体重减少、食欲不振,一般称生产瘫痪酮病。
四、诊断
快速简易定性法检测血液、尿液和乳汁中有无酮体存在,所用试剂为亚硝基铁氯化钠1份、硫酸铵20份、无水碳酸钠20份,混合研细,取其粉末0.2克放在载玻片上,加待测样品2~3滴,观察颜色变化。
五、 预防
1、防止闭乳期牛过度肥胖。
2、在产后要逐量增加,防止一步到位地增加饲料。
3、保持适宜的精粗料比例,增加饲料的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
4、在产后随产奶量的增加达到20千克以上时,可口服补给葡萄糖。⑸增加优质青草或青干草,减少劣质青草的投喂。
六、治疗
1、静滴:50%葡萄糖500毫升、维生素C50毫克、腺嘌呤核苷三磷酸1盒、CoA1盒、20%葡萄糖1000毫升、5%碳酸氢钠500毫升;肌注:维生素B1;对症治疗:有的牛发生神经兴奋,对此可静滴硫酸镁注射液。
2、一般的病例中很少使用激素药物如地噻米松,使用时往往会造成泌乳障碍,给养殖户带来反感,一般不会配合进行治疗,因此重症很少应用。
3、健胃:龙胆叮、焦四仙、适量的硫酸镁等健胃药,能够增加采食量,从而满足合成生糖物质。
作者:薛玉霞
邮编:131311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