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营养元素对作物生长发育的作用是不可代替,同等重要的。氮是构成蛋白质的主要成分。蛋白质是作物生命过程的物质基础。氮存在于叶绿素、维生素和多种酶中。氮肥充足,作物生长茂盛,叶色浓绿;氮肥缺乏,叶片发黄,植株矮小,分蕖少,产量低;氮肥过多,又会使作物贪青迟熟,茎叶脆弱,病虫严重,容易倒伏,招致减产;磷是细胞核的主要成分,能帮助幼芽和根生长,促进幼苗发育和植物体内各种代谢作用,使作物早开花,早结实,磷不足,会造成作物根部生长不好,茎叶呈现红色、紫色或赤褐色,开花迟,成熟晚,籽实不饱满;钾多存在于作物幼嫩的富有原生质的组织和细胞里面,能增强光合作用,糖类的合成和积累,提高抗寒、抗病、抗倒能力,使作物健壮、坚韧、籽大粒饱。钾缺乏,会造成作物茎秆软弱,根部发育不良,容易倒伏,叶尖和边缘发黄、变褐,株矮籽小。
施用氮磷钾等大量元素和对缺乏微量元素的土壤使用微肥,有利于农作物高产优质。但同时使用或混合使用几种肥料,要防某些肥料之间的“相克。肥料之间有相生关系,也有相克矛盾。比如说,多施磷肥,多余的磷肥会与土壤中的锌结合形成难溶的磷酸锌,而引起土壤中锌的缺乏。不仅如此,而且多余的磷肥也会抑制作物对氮素的吸收 ,还可能引起缺鹏缺铜。比如多施钾肥,剩余的钾肥会减少作物对氮镁钙硼和锌的吸收,引起农作物体内缺乏这些元素。石灰是一种钙肥,但使用过多,土壤偏碱性,由于离子间的相克作用,会引起土壤中缺乏锌铁锰和硼。即使是有机肥也不能过多使用。如果使用过多,土壤中生物和农作物会出现“争氮”,“夺氮”的矛盾,引起土壤暂时缺氮,而且有机制与肥料离子形成络合物或螯合物,降低肥效的有效性,尤其是对于微量元素来说。其中胡敏酸和富菲酸可固定土壤中的铜锌离子,引起土壤缺乏有效铜锌。土壤中有机质过多时,过于活跃的微生物会使土壤有效地二价锰转变为三价或四价不溶性锰,引起土壤缺锰。要避免和减轻营养元素之间的相克作用,可采取以办法:
一、 尽可能做到平衡施肥
目前仍有一些农户对农作物偏施和多施单质肥料(如尿素、钾肥、磷肥等),不仅浪费了肥料,增大了生产成本,污染了环境,而且导致其它某种或某些有效元素的缺乏。根据作物需肥结构的不同和土壤的供肥能力,做到量出为入,不偏不少,力求营养元素之间的平衡,这样就可以相安无事。根据不同作物对各种营养元素之间需求的比例关系,要增同增,要减同减。因此,提倡推广施用复合肥和混配肥。因为相对单质肥而言,复合肥或复混肥营养元素的比例关系比较适当和协调,特别是值得大力推广专用复合肥。没有专用复合肥的地方或作物,可以施用复合肥为主,补加单质肥作调节。如对于块茎块根为收获对象的蔬菜等需钾量大的作物,可在施用硫基复合肥的基础上,再适当增加硫酸钾单质肥作补充。
二、错开使用时期或使用部位
比方锌肥和磷肥,如混合使用必然会产生“相克”作用。磷肥可作底肥或基肥使用,锌肥可于早稻移栽后作追随者肥使用;氮磷钾等大量元素以根际追肥为主,而微肥多采取叶面施肥,果树上还可以采取注射树干的办法,避免追施的微量元素与大量元素接触而产生的“相克”作用。另外,使用中要严格控制浓度和用量。使用硼酸的浓度控制在0.02~0.1%,硼砂浓度控制在0.05~0.2%,亩施药液50公斤,果树使用药液每亩控制在150~200公斤。钼肥浓度控制在0.01~0.05%,锰肥0.05~0.1%。锌肥0.01~0.05%,铁肥0.2~0.5%,大田作物亩用药液50公斤,果树亩用药液150~200公斤。防止多余的营养元素对其它营养元素产生拮抗作用。
三、缩小接触范围
氮钾等大量元素的肥料可采取撒施方法,而磷肥可采用集中施肥的方式。如水稻田施磷肥可作面肥集中施入耕作表层,减少与锌等易产生拮抗作用的营养元素的接触;磷肥还可作种肥施用(但最好不与种子接触);微肥可以采取拌种、浸种、沾秧根等方法,使微肥局限在根部这一较小的范围内,减少与大量元素接触的范围。具体做法是,拌种:将少量温水溶解微肥,配成较高浓度,喷施在已催好芽的种子上,边喷边翻拌,使种子充分沾有一层微肥溶液,阴干后播种,拌种微肥用量一般为每公斤种子用微肥2~6克。浸种:种子吸收含有微肥的水溶液,肥料随水进入种皮,浸种微肥溶液浓度为0.01~0.1%,时间为12~24小时。沾秧根:这是对水稻等移栽作物采取的特殊施肥方法,用于沾秧根的微肥应不含对幼根的有毒害物质,酸性或碱性不可太重。
作者:杨玉石
出处:吉林省大安市龙沼镇农技校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