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出菇期长,历经秋冬春三季,约10个月。一般8~9月接种,11~12月出菇,12月以前生长的香菇叫秋菇。香菇菌袋栽培,秋季管理十分重要。其关键技术如下:
一、室内发菌
香菇从接种到生理成熟需60多天。接种后,应及时移入发菌室进行培养。菌袋呈“井”字形排放,高8~9层,室温控制在25℃左右,相对湿度要求70%以下。接种后1~6天,菌丝处于恢复和萌发阶段,室温要控制在28~30℃之间,此期菌袋不能翻动,不要通风,遮阳造成暗光。7~10
天菌丝生长开始吃料,室温降到26~28℃,每天通风2~3次,7天进行第1次翻堆,即将堆好的菌袋上下、内外调换位置,使每个菌袋都能接受同样条件的管理。二、菌袋转色
转色早晚及好坏,关系到出菇早晚和产量高低。菌丝生理成熟后,由白色变成红棕色,并出现黄水珠,继之呈现香菇原基。转色期要增加室内散光,加强通风,薄膜要时开时盖,形成干干湿湿的环境,促进转色。
三、室外催菇
香菇为低温变温结实菇类。当菌袋转色成红棕色菌膜后,菌袋搬到室外阴处,上下用麦草垫盖好,并洒水保湿,晚上盖膜,白天揭膜,反复4~5天,盖薄膜进行闷菌催菇。
四、出菇管理
秋季气温逐渐下降,有利于菌丝健壮生长。催菇3天后将出菇的菌袋每天拣1次,放进菇棚床架上,袋距7~10厘米,直到催菇全部结束。菌袋放进床架后,用尖刀在菇蕾四周划开薄膜,进行蹲菇。一般蹲菇期7~10天内不盖膜,当幼菇有花生籽大小时,可进行催花。具体的是:
1、拉大昼夜温差:白天气温高,盖层薄膜,可使菇畦内温度比膜外高出2~3℃,夜晚10时后打开薄膜,使温度迅速下降。连续几天,原基就会大量暴露出菌筒表面,发育成菇蕾。
2、控制菇场湿度:转色后,初期维持菇畦相对湿度在85%左右,随着大量菇蕾分化出菇盖、菇柄后,降低空间相对湿度至80%左右。
3、适宜创造干湿差(菌筒含水量)。秋菇前期,菇筒内部含水量较充足,完全能满足第一批菇子实体生长的需要,不用浸水催菇。第一批菇采后,停止喷水,掀膜通风,让菌筒表面干燥1~3天,再盖上薄膜提高畦温,促进菌丝生长。2~3天后,采后留下的菇穴会发白长出菌丝。这时再喷水增湿,掀膜通风,促使下一批菇生长。
4、保证通风,减少畸形菇。气温在23℃以上,每天早、中、晚各通风1次;气温在18~23℃,早、晚各通风1次;气温在17℃
以下,每天通风1次即可。要在给足水分的前提下,保证在子实体生长期间有足够的新鲜空气。5、预防杂菌感染,延长菌筒寿命。可在地板、墙壁、菇架上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00倍液,也可用1%漂白粉溶液冲刷地板,以防止杂菌侵染。
五、催花期管理
1、湿度:保持菌袋内相对湿度在80~90%,温度保持在12~18℃,且有比较多的散光和良好的通风条件。
2、温度:白天把膜盖上,使阳光透晒,提高菇棚温度达28℃,到夜间12点后打开薄膜,让冷空气侵入,昼夜温差可达10℃
以上,连续3~4天,可激发菇蕾大量发生。3、干湿交错:当变温催蕾后,菇体长到2~3厘米时,可选晴天中午在地表泼水,以加速子实体生长,然后夜间揭开薄膜,让冷空气刺激,使菌盖干燥,再把薄膜盖上,利用地温地湿配合,干湿交错,促进菌盖分裂成花纹形花菇。
出处:吉林省大安市龙沼镇农技校
作者:杨玉石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