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是肉鸡养殖最佳的季节,这个季节也是病毒与细菌等微生物快速大量繁殖的季节。为了能够做到有重点的预防,现将春季易发病简述如下,希望能给您在养殖过程中提供帮助。
病毒类疾病以新城疫和肉鸡传染性生长障碍综合症多发易见,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较大。细菌类疾病以大肠杆菌病和鸡毒支原体病更为常见。
一、病毒类疾病
1、新城疫
⑴特征
新城疫是一类严重的接触性传染病。典型症状以呼吸困难,下痢,神经机能紊乱,黏膜和浆膜出血为主要特征。急性病例和慢性病例表现的临床症状有所不同。
⑵病变
气管出血并且有黏液附着,腺胃乳头或乳头间有鲜明的出血点、腺胃与肌胃的交界处呈带状出血,小肠黏膜上有枣核样出血或溃疡,是本病的特征。现阶段,由于疫苗的广泛使用,该病以非典型症状呈地区流行性,主要发生在二免后,多由于首免的抗体水平不一致引起。发病鸡群主要表现为慢性过程,发病率和死亡率低,但病程长,以腹泻和轻微的呼吸道症状为主。剖检见肠道炎症,腺胃乳头肿胀挤压有乳白色液体流出。
⑶防治
①主要以加强免疫的角度来减少本病的发生。母源抗体的保护作用,提高首免的质量,保证鸡群整体的抗体水平一致性且长时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加强定期的预防性免疫。
②对于发病鸡群可采取紧急接种四系,4头份/只,或用核酸制剂来控制大群。同时结合抗病毒药治疗和新霉素或硫酸粘杆菌素等广谱抗菌药来防止大肠杆菌,支原体等的继发感染,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肉鸡传染性生长障碍综合症
⑴特征
肉鸡传染性生长障碍综合症以侵害肉用仔鸡为主,又称为传染性腺胃炎。其病源尚未确定,多数学者认为是禽呼肠孤病毒。表现为饲料报酬降低,生长缓慢和运动障碍等。容易被广大的养殖户忽视,可造成无形的经济损失。本病可通过水平和垂直两个途径传播。早期表现精神,水样腹泻,粪便中含有未消化的饲料,腹部膨胀下垂,体重仅为正常鸡的1/3。
⑵病变
肉鸡传染性生长障碍综合症突出点腺胃及其乳头异常的肿大,肌胃缩小,胃壁变薄。小肠扩张,内充满消化不全的饲料,胸腺和法氏囊萎缩,股骨头多糜烂坏死。
⑶防治
①要采取综合性的防范措施,加强环境卫生和饲养管理条件,防止密度过高,提高饲料品质与适口性,严格实行全进全出的制度。
②种禽在接种呼肠孤病毒疫苗的基础上,产蛋期接种两次灭活疫苗,对子代肉鸡有较好的交叉保护作用。
③对病鸡加量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和硒或硫酸铜,可减轻症状,降低死亡率。
3、病毒类疾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⑴对于病毒类疾病的防治主要是通过免疫来完成,但其关键在于免疫的控制。通过控制鸡群的整体健康状况,免疫的时间、剂量、方式,以及合理免疫程序的制定等来提高鸡群整体的抗体水平和所持续的时间,这样的鸡群才能健康。
⑵对于发病鸡群首要的是通过紧急的接种或高免血清以及卵黄抗体的注射来控制疾病的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就是防止各类病原体的继发感染,包括饲养管理水平的提高,营养的充足供给,维生素与体液的补充,但更重要的是抗菌药的投用,可以补充免疫器官对病原微生物的清除作用。可以使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各类支原体、葡萄球菌等在进入细胞前被药物杀死,从而减少继发感染的机会与发病程度。
⑶主要的用药参考:硫酸安普霉素,25~50毫克/千克,饮水,连用5天;饲料中添加0.5%的磺胺类药,连用4天;当采食明显减少时,用庆大(2000~3000单位/只) 链霉素(15万~20万单位)肌注,连用3天。另外,硫氰酸红霉素、强力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和喹诺酮类药物分别交替使用也有良好的效果。
二、细菌类疾病
1、大肠杆菌病
⑴特征
大肠杆菌病是由条件性致病菌大肠杆菌及其毒素引起的一种常见病。主要有急性败血症、气囊炎、心包炎、肝周炎、浆膜炎、关节滑膜炎、全眼球炎、输卵管炎和腹膜炎、雏鸡的脐炎、肉芽肿、肠炎、肿头综合症等多种多种病理变化,表现多种多样,异常复杂,经常几种现象同时存在。该病主要呈继发感染,如新城疫、法氏囊病、腹水综合症、沙门氏菌病等,造成的经济损失更为严重。
⑵发病过程
大肠杆菌在适宜的环境中,迅速的繁殖,当其达到足够的数量和致病力的时候,再通过有效的途径,包括饲料、饮水、粪便、器具、垫料、空气中的飞沫与粉尘等,到达易感动物体内,导致发病。尤其是幼龄雏鸡,自身的抵抗力较弱,常引起严重的败血症和腹泻,死亡率很高。随着大型集约化养鸡场的发展,该病造成的损失已经越来越明显。
⑶预防
①加强环境卫生和完善消毒体制,增强体质,健康饲养是预防本病的最有效途径。其中包括加强通风量,减少环境中的粉尘量,降低硫化氢和氨气的浓度。
②定期的进行环境消毒和带鸡消毒、饮水消毒,切断其传播途径。
③饲养过程中定期的添加微生态制剂如益生素等,帮助鸡体建立平衡的肠道微生态环境,既能帮助消化又可防止有害菌的定植与生长。另外大蒜素的添加也有抗菌促食欲增强体质的功效。
⑷药物治疗
⑴0.04%痢特灵拌料,连用3~5天;氟苯尼考拌料20~30毫克/千克体重,每日两次,连用3~5天;环丙沙星或蒽诺沙星,50毫克/千克,饮水,连用3~5天;硫酸新霉素,50~75毫克/千克,饮水,77~154毫克/千克,混饲,连用3~5天;盐酸土霉素,53~211毫克/千克,饮水,连用7~14天。
②丁安卡那霉素,硫酸粘杆菌素,磺胺类和喹诺酮类药物也有很好的效果,在生产实践中要注意各种药物的交替和配伍使用,便于更好的发挥效果。最好通过药敏试验选择高敏药物。
2、鸡毒支原体病
本病由败血支原体引起,又称做慢呼。环境温度忽高忽低的情况最易发生,雏鸡和青年鸡最为易感。主要表现呼吸道症状,严重的气管罗音,在夜间熄灯后更为明显,并伴有眼睑肿胀及气囊炎。主要危害就是影响鸡群的采食,病鸡表现生长缓慢,饲料转化率低,间接增加饲料成本。种鸡仅表现产蛋降低,孵化率下降。
⑴病原
鸡毒支原体在分类学上属于软皮体纲支原体目支原体科支原体属。到目前为止,这个种只发现1个血清型,但各个分离株之间的致病性和趋向性并不一致。一般分离株主要侵犯呼吸道。但也有对于火鸡脑有趋向性的,如S6株;有的对火鸡足关节有趋向性,如A514株。
鸡毒支原体具有一般支原体形态特征,格兰氏染色阴性,发酵葡萄糖,不水解精氨酸,不从尿素取得能源,对毛地黄皂苷敏感,还原四氮唑,吸附鸡红细胞,溶解绵羊红细胞,不形成膜与斑。鸡毒支原体具有缓慢运动的能力,此种能力可能与其一种特殊超微结构有关系,即在细胞的一端偶尔在两端有一小泡状物,支原体以此小泡接触于真核细胞,运动时顺小泡方向移动。
鸡毒支原体对环境抵抗力低弱。在水内立刻死亡,在20℃的鸡粪内可生存1~3天。在卵黄内37℃时生存18周,在45℃中经12~14小时死亡。液体培养物在4℃中不超过1个月,在~30℃中可保存1~2年,在~60℃中可生存10多年,冻干培养物在-60℃中存活时间更长。但各个分离株保存时间极不一致,有的远远达不到这么长的时间。
鸡毒支原体致病力因株系不同而不一致。致病力又受到在无细胞培养基中传代次数的影响,一些原来有致病力的株经过培养基中传代会很快地失去致病力。即使是有致病力的株,在自然感染的鸡体上也经常引不起症状。火鸡比鸡更易感。有致病力的鸡毒支原体经过卵黄囊接种鸡胚可能导致鸡胚矮小、水肿、出血和死亡。
⑵病理变化
主要出现在呼吸道,有时也出现在输卵管。呼吸道的变化也轻重不一。轻微的不易擦觉,鼻孔、鼻窦、气管和肺中出现比较多的粘性液体或者卡他性分泌物,气管壁略水肿。随着感染的发展,气囊逐渐浑浊,气囊壁上出现干酪状渗出物,开始时如珠状,严重时成堆成块。眶下窦出现炎症,在火鸡眶下窦呈现粘性和干酪状渗出物。有时出现心包炎和肝周炎变化,此时经常可以分离到大肠埃希氏杆菌。出现关节症状时,关节周NIgh织肿胀水肿,关节液增多,开始时清亮而后混浊,最后呈奶油状稠度。 组织学变化:呼吸道上皮组织肥厚增生,纤毛脱落。上皮下层组织出现淋巴细胞、纲状细胞和浆细胞增生,而后逐渐变厚。淋巴滤泡中单核细胞聚集,粘液腺增生。气管粘液腺长而狭小伸展入整个变厚的粘膜中。肺组织有大量单核细胞和嗜异性细胞浸润。滑液囊表面细胞增生,滑液囊和临近组织单核细胞浸润,淋巴滤泡形成。关节液中可出现大量嗜异细胞。
⑶防治
目前国内还没有培育成无支原体感染的种鸡群,可以说所有鸡场都存在着鸡支原体感染,在正常情况下不出现明显症状。一旦因不利因素应激,就可能暴发疾病引起死亡。所以平时一定要作好饲养管理,提供平衡饲料,注意清洁卫生,舍内不准积粪尿,笼内不拥挤,避免各种应激因素。
①减少诱因。加强饲养管理,环境的保温控制,湿度控制,合理的饲养密度,充足的营养供应,各种维生素的补充。
②由于本病可垂直传播,造成孵化率低,雏鸡弱小,易发病。种鸡场认真做好疫苗接种工作。对于已发病的鸡群开产前添加0.05%土霉素,连用4天;雏鸡出壳后用每毫升含有链霉素100单位的溶液喷雾或每只鸡2000单位链霉素滴鼻。
③对于发病的鸡群采用以下药物交替使用效果较佳。硫氰酸红霉素,100毫克/千克,饮水,20~50毫克/千克,拌料,连用3~5天;泰乐菌素,育成鸡使用浓度500~800毫克/千克,饮水,20~50毫克/千克,拌料,连用5天,肌注使用更好;喹诺酮类药物,50毫克/千克,饮水,连用3~5天;壮观霉素,31毫克/千克,饮水,连用4~7天,30毫克/千克体重,肌注,连用3天。
作者:薛玉霞
出处:吉林省大安市龙沼镇新风种养协会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