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大学生村官 -> 乡村知识
河南天旱人给力灾年无灾情 沈丘承包人一季挣四万
时间:2011-06-07 09:18:16来源:中国三农市场网作者:王玉



“瞧瞧我这麦,一亩地至少能打1200斤。”在二郎乡张尧村,正在给小麦装袋的刘老汉满脸丰收的喜悦,虽然遇到了特大旱灾,但刘老汉的6亩小麦浇了三遍水,加上品种优、管理好,增产已成定局。

该县小麦从6月1日开始大面积收割。根据该县农业部门预产,今年小麦平均亩产503.5公斤,建立的3个部级万亩小麦创建示范片,平均亩产达609.2公斤。

大旱之年西平县为何能实现小麦增产呢?该县农业局副局长李万祥介绍说,西平县共有102.2万亩小麦,其中西部丘陵岗地20余万亩,受条件限制,无法浇水,产量有所下降,而其余80余万亩小麦中,高产创建示范片30余万亩单产在600公斤以上,其他单产也在500公斤以上,比去年有大幅度提高,综合全县水平,今年全县102.2万亩小麦单产比去年略有提高,实现了灾年无灾情。
一个麦季挣四万

6月1日,记者驱车赶往沈丘县付井镇,感受乡亲们麦收的喜悦。汽车飞奔在乡间公路上,两边的田野里到处是收割机穿梭的身影,农民兄弟们装的装、运的运,一派火热的景象。

在付井镇岗王村的麦田里,6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在麦田里轰鸣,麦子溪流般流进收割机背篓的车厢,收割机背后留下一捆捆整齐的秸秆。趁一辆收割机停在地头卸粮的空当,记者走上前去。只见收割机打开储粮舱,饱满的麦粒“哗”地流进种粮大户董书友早已准备好的三轮车厢。烈日暴晒下,董书友的脸庞红彤彤的。他对记者说:“就这麦子,今年一亩地

最少也得收1000斤1
董书友五年前高中毕业,做过零工,在当地企业上过班。三年前,他转让了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书店,回到老家搞起了种植,今年种了120亩小麦。虽然今年小麦生长期间雨水少,但他的地块处在已经建成的粮食示范园里,附近就有机井,浇地很方便,所以他对今年的收成很有信心:“12万斤麦子绝对没问题1120亩小麦,差不多一天就能割完,董书友乐滋滋地说:“现在割麦子就是轻快,只要拉回家晒干扬净就中了1在四五年前,他收麦子还要全家动员,男女老幼一齐上阵,磨快镰刀,把麦子割倒、打捆、运输、打抄…历时十多天,人累得脱了一层皮,才能把麦子收完。

“我们这里有收割服务队,用机械收割既方便又划算。”董书友说,现在很多农村的留守老人和孩子根本无法完成麦收。如果外出务工人员从外地赶回来帮助家里收麦子,仅来回车费就得好几百元,很不划算。以一家4口人4亩地计算,如果使用收割机,花160元钱就够了。董书友说,用机械收割还可以节省时间,大家完成夏收后就近打零工,每天也能挣三五十元钱。

在收割机跑到别人地块收割的空当,已经忙碌了一上午的董书友坐在一块已经收割完毕的地头喝起了水,虽然看起来有点疲惫,但幸福的心情溢于言表:“种地从没有像现在这样省劲、实惠。一切费用不收了,一亩地还有各种补贴差不多七八十元钱。俺这120亩地除去种子化肥等费用,今年麦季最少挣4万元。”

“收成比俺想的好”

5月30日,息县东岳镇杨庄村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内,机声隆隆,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

农民黄国杰的麦子也在收割。不一会儿,收割机机舱内哗啦啦流出的麦子就堆起了一座“麦山”。抓起一把,咬上一粒,黄国杰笑逐颜开,“收成比俺想的好!多亏了政府的政策好1
“可不,俺这儿是农开项目区,50亩一眼机井,浇地不用愁。技术指导那是更没得说,农业部门全是一条龙跟踪服务。”杨庄村支部书记黄树庭接过了话茬,“所以呀,灾害之年俺照样能夺丰收1
息县小麦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包括东岳镇杨庄村和小黄庄村一万亩土地。示范片里从种子、肥料到农药全部统一提供,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在农业局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统一实施,并推行了测土配方施肥、机械化条播、病虫害统防统治和氮肥后移。由于小麦品质好,还全部实现了订单生产,收获后的小麦由当地一家种业公司进行收购。

“经过省市农业专家联合测产,高产创建示范片内平均亩产超千斤,达到505公斤。”息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阮新建告诉记者,“要不是后期干热风的影响,亩均还能增产百把几十斤呢。”

麦子收完秸秆被“抢”

连日来,在郏县安良镇麦田里,拾麦秸赚钱的人群成为安良镇田野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6月1日上午,记者在安良镇蜂刘村附近的麦田里看到,收割后的麦田里居然没有一点麦秸,正在疑惑之时,陪同采访的安良镇有关领导笑着说:“俺这里的麦秸都被村民‘抢’走卖钱去了1
据了解,随着该镇陶瓷业和郏县红牛饲养业的兴旺发展,早年被遗弃在田间地头的麦秸成了宝贝。陶瓷生产厂家需要大量的麦秸来铺垫箱子,防止陶瓷破碎。养牛场则在麦收开始就着手收购麦秸,为红牛储备粮草。勤劳的安良人从中看到了商机,每日跟随在收割机的后边拾麦秸,然后拉到陶瓷厂和养牛场出售。本地田间的麦秸拾完了,他们就开着三轮车到别的乡镇的麦田里拾麦秸,使当地的秸秆禁烧工作开展得顺利多了。

采访中,记者遇到了正在田间拾麦秸的蜂刘村村民张自力。他告诉记者,他在麦收季节拾麦秸已经有3个年头了。今年家里的麦子收完后,他就带领一家3口人开着三轮车去田间拾麦秸,每天跑六七趟,除去开支,每天都能挣200多元。“今年境况没前两年好,拾麦秸的人多了,都是抢着拾来的1张自力感慨地说。

据悉,仅在蜂刘村,靠拾麦秸挣钱的农户就有20多家。 编辑:李晓波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