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家电下乡 -> 各地传鸿
专访UL首席工程师:可穿戴火热更应关注安全
时间:2015-07-01 00:56:53来源:作者:刘毅

根据2019全球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前景与机遇分析报告,截至2019年,全球智能可穿戴设备在产量上将达到两亿七千五百万件。伴随着接下来五年内的56.1% 的年复合增长率,可穿戴技术将会成为企业移动设备发展战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别是亚太地区将在2019 年以90% 的年复合增长率赶超欧洲,跃居全球第二大市场。

可穿戴科技多元且发展迅速,不过在此新兴行业中,仍存在一些关于电池爆炸或密码泄露等安全问题的报道,因此,可穿戴设备的安全性也日益受到公众关注。

UL电子科技产业部首席工程师江志翔认为,可穿戴设备存在诸多安全隐患,主要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使用危险:例如,一些发达地区已经开始在医疗健康行业使用可穿戴设备,对数据精度要求很高。除此以外,由于可穿戴设备需要长时间贴身携带,所以与肌肤接触材料对人体的负面影响也需要谨慎。最后还要考虑可穿戴设备的易用性,由于可穿戴设备的机械设计元素,如尖锐的边角、设备外壳及带子,均可能造成割伤等危险。

能源危险:这部分包括电池的使用安全。由于近几年新型电池技术尚处于开发阶段,商家为了提升产品续航能力会尽可能加大电池容量,为设备的安全带来了隐患。汗液或者温度的变化可能引起的电池不良反应。同时,在某些极端情况下,锂电池可能会过热并爆炸。

信息危险:现在已经有很多可穿戴的手环手表类产品支持移动支付的功能,信息盗取、支付诈骗等信息安全问题也是行业亟需重视的一个方面。

环境危机:在产品的设计时还要考虑到选用的材料是否对环境友好,制作过程是否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还有产品循环性如何,是否方便回收等问题。

虽然近两年可穿戴的概念炒的很热,但智能可穿戴行业的发展有放缓趋势。究其原因,江志翔认为随着消费者的理性和资本市场运动周期,以及来自产品合规性和用户需求等方面的挑战,使得这个行业慢慢进入变革阶段。

据记者了解,由于可穿戴设备制造商多为中小型企业,他们对国际法规缺乏明确了解,并无法充分整合产业链中有效资源,因此在发展过程中面临比较大的挑战。当然,可穿戴设备的安全问题也是很重要的挑战因素。

江志翔表示,现今可穿戴式设备的用途日渐广泛,应用环境迥异,目前欧美等市场,政府已经开始慢慢出台政策监管这一行业,中国也将紧跟欧美市场,致力出台相关政策。所以要符合各国各地区的法规要求,是可穿戴式设备进入市场的第一个挑战。此外,国际上并不存在指定或单一标准来评估所有的可穿戴式设备,且不同顾客与零售商可能提出额外要求,这些不确定因素都将直接提高可穿戴式产品开发的复杂度与风险性。

面临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情况,需要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对于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合规性指导、安全及可靠性测试及专业咨询等方面的重要意义正日益凸显。

UL是一家安全科学公司,除了评估可穿戴设备安全性以外,UL还对涉及其中的多项技术应用进行性能评估。针对可穿戴设备的结构和预期用途,UL可提供测试服务,涵盖产品机械性、电磁相容性、无线互通性、数据安全性、能效性、生物相容性及可持续性等各个方面的评估测试,同时针对主要目标市场的监管审批流程,UL可给予全面的合规性指导,在为消费者提供更安全、更可靠的可穿戴产品的同时,确保其符合相关监管规定,缩短产品上市时间。此外,UL致力于确定、编写、发布相应的标准,规范行业发展。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