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下乡”从表面上看成绩不错,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出现尴尬局面,农民到底有哪些不满意?
“家电下乡”何以面临尴尬
由财政部、商务部、工信部联合推动的“家电下乡”工程日前正式扩容,在原来三省一市(山东、河南、四川、青岛三省一市)的试点基础上扩大到14个省(市、区),并于2月在全国推广,在各地区实施的时间统一暂定为4年。
据初步测算,连续四年在全国农村对彩电、冰箱、洗衣机、手机四类农民需求量大的产品实施“家电下乡”,平均每年可拉动农村家电销售超过1500亿元,带动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约2.5个百分点,可实现家电下乡产品销售近4.8亿台,累计可拉动消费9200亿元。
但是,搞好“家电下乡”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第一阶段试点的经验和教训的梳理至关重要。表面上看来成绩不错,但从实际实行的效果来看并不好。山东、河南和四川三省平均每台家电补贴是186元,参与的农民还不足1%。专家指出,之所以出现这种尴尬局面,除了与农民整体购买力不强有关外,家电下乡的产品相对单一、渠道不畅、服务不到位以及农村的相关配套措施跟不上也是最大的障碍。
产品存在结构性缺陷
尽管财政部、商务部联合下发的最新《家电下乡推广工作方案》将补贴种类在此前“彩电、冰箱(含冰柜)、手机”的基础上增加了“洗衣机”,但记者调查发现,除此之外,农民对电脑、太阳能热水器等家电都有较强的消费需求,期望国家相应增加试点产品种类。
随着农村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农民通过电脑获取致富和科技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强,成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时尚。这几年,宽带和网络在农村发展非常迅速,很多乡镇已经铺设宽带,农民上网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但山东章丘的农民小王告诉记者,他自初中辍学后就一直在钻研科学养殖,由于没什么专业知识,看书还不知从何看起,听说网络搜索可以查询好多自己不懂的东西,所以很想买台电脑,几次都因价格太贵没能成行。
在这个时候,电脑不应该继续缺位下乡序列。把电脑纳入下乡序列,不仅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还能有效刺激农村市场成长,扩大内需。
除了产品相对单一外,各试点补贴品种的布局一刀切也是个问题。
据山东济南某一经销商介绍,从市场销售情况看,家电下乡的冰箱产品销售形势明显好于彩电、手机,主要原因就在于目前山东农村冰箱的市场保有率低、市场空间大等,农民对其他两类家电的需求较低。他建议,“家电下乡”应根据东西部农村发展现状,合理确定补贴品种。
专家也认为,东部省份应偏重冰箱、空调、电脑等高层次使用类家电,西部省份偏重于彩电、手机等普及率还不高的家电,以满足不同地区农民的消费需求,切实发挥家电下乡政策的实效。
渠道仍需进一步下沉
好的政策也要有好的实施方法进行推动。在我国广大的三、四级市场,其消费需求不仅有差异性,而且区域覆盖广、家电购买力不集中等问题都是摆在“家电下乡”工作中的难题。因此,“家电下乡”渠道先行显得尤为重要。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