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四年,一场规模空前的由政府补贴的下乡运动将在全国农村铺开。根据财政部、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全国推广家电下乡工作的通知》,从今年2月1日起,家电下乡工作将在全国推广,农民购买彩电、冰箱(冷柜)、洗衣机、手机四大类产品将可获得产品销售价格13%的财政资金补贴。作为抵御全球金融危机大计划中的重要一环,政府希冀此举能有效激起广大农村市场的购买力,刺激经济,拉动内需。据测算,4年内可实现产品销售近4.8亿台,累计可拉动消费9200亿元。为此,各地进行了大规模宣传,越来越多的电器被纳入家电下乡的名单中,大家都乐观满满,仿佛在享受一场盛宴的狂欢。
站在政府的角度,家电下乡能打开广阔的农村市场,实现保增长、促发展的目标;对家电企业而言,家电下乡是一块巨大的蛋糕,在出口不断萎缩的转折期,能够出口转内销、充分消化库存,是一种极大利好;对于农民来说,政府补贴13%,并保证质量和售后服务,也是惠民之举,值得肯定。于是,在三方博弈当中,似乎形成了一个三赢局面,皆大欢喜。但是,要达致上述理想状态,有一个基本前提不容忽视,那就是农民收入在稳定、可靠地增长。没有这个前提,一切都是空谈。
据报道,去年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80元,实际增长8%左右。农民收入连续五年快速增长,这构成刺激农村消费市场的基本前提。但是,这种增长是抛开了其他参照指标而言的,如果放在整个大的经济社会背景下来看,就显得不那么起眼了,特别是相对于城镇居民而言。农业部的最新材料显示,200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的3.33:1扩大为3.36:1,绝对差距首次超过1万元。加上2008年下半年以来经济环境骤变带来的新困难与历史形成的老问题互相叠加,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明显加大。中央农办今天就表示,全国约有2千万农民工因金融危机失业,而农民收入增长,很大一部分要靠农民工的收入才能实现。所以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再度锁定三农问题,提出还是要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所以,是优先保证农民收入增长,还是催促农民扩大消费,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另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还不广,惠及人群还不够多,是农民增加消费需求的又一顾虑。由于缺乏养老、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农民有限的钱袋子要保证得病有钱看、学费有钱交、老人有所养,自然不会轻易为商家打开。所以,借中央财政加大投入的时机,应该加速建立全面完善的农村社保体系。后顾之忧被打消了,农民才能改变“保守”的消费习惯,才能真正促进农村市场的活跃。
我国有9亿多农民,每人消费1千元,就能拉动9千亿的消费,所以鼓励农民消费无疑对于发展经济,拉动内需有积极的作用。但扩大内需不能以伤了农民的元气为代价。要适度消费,量体裁衣,要向农民提供必需的商品,而不是把农村当成廉价电器的倾销场。鼓励农民过度消费,只会涸泽而渔,反而会拖了农民增收的后腿。所以,要让农民能大胆消费,首先要让农民的钱袋子先鼓起来。这才是最紧要的。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