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伴随着苏泊尔“质量门”之争,“锰中毒”一词也家喻户晓。事件发生以来,苏泊尔产品遭遇了一系列的消费动荡。但随着苏泊尔事件的逐日明朗,消费者之间的恐慌早已无踪,对于这场子虚乌有的“锰超标”,苏泊尔在据理力争之余,再次于2月20日发布声明:苏泊尔在2011年12月21日之前及之后生产的不锈钢锅具,使用的都是符合当前有效的国家相关标准的不锈钢材质,不存在锰含量超标的情况。
走近标准之争 “锰超标”并非事实
2011年12月21日之前,不锈钢锅具产品执行的是国家强制标准《不锈钢食容器卫生标准》(GB9684-1988),该标准规定,不锈钢锅具应使用奥氏体不锈钢材质。而苏泊尔这一时期生产的锅具均为奥氏体不锈钢,符合国家强制标准。2011年12月21日起,《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不锈钢制品》(GB9684-2011)颁布,根据国家新标准,不锈钢食具容器主体部分应使用国家不锈钢材质相关标准的奥氏体、奥氏体铁素或铁素体不锈钢。而苏泊尔在2011年12月21日之后使用的均为《不锈钢冷轧钢板和钢带》(GB/T3280-2007)标准的奥氏体不锈钢,符合新的国家强制标准。对于厨具的锰含量,国际、国内都难说有严格的标准,只能依托不锈钢材质去定义锰含量。那么,苏泊尔在不锈钢材质方面是否存在“锰超标”问题呢?
苏泊尔“超标门”,根本原因在于产品材质适用标准问题上,存在着对国家标准(GB9684-1988),以及不锈钢材料国家推荐标准(GB/T3280-2007和GB/T20878-2007)的不同解读。据钢材制造业人士介绍,工商部门依据的是我国不锈钢材料生产通用的《不锈钢冷轧钢板和钢带》(GB/T3280-2007)国家推荐标准。其中规定,食品炊具用不锈钢材允许锰含量一般为2%,最高为7%。而根据工商部门对苏泊尔不锈钢炊具检测的结果,锰含量多数已超过2%,由此判定苏泊尔不锈钢锅具材料不合格。国标GB/T3280-2007和GB/T20878-2007为工业产品标准,均为推荐标准。两个标准规定不同,是导致目前苏泊尔产品出现质量争议的关键。产品材质的锰含量方面,依据为《不锈钢和耐热钢牌号及化学成分》(GB/T20878-2007)国家推荐标准,其中规定,可用作食品炊具的不锈钢允许锰含量上限为16%。以此来衡量,即便苏泊尔产品锰含量最高达9%,并不超标,材质合格。在安全方面,依据的是2011年12月发布实施的《不锈钢制品》(GB9684-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该标准对炊具中铬、镉、镍、铅等重金属的迁移限量(即析出量)指标作出规定,但没有锰析出量规定。
权威部门知识解读 消费者更加理性
随着“锰超标”问题的逐渐明朗,消费者已更为理性地对待苏泊尔事件。2012年2月16日之后,苏泊尔再次委托德国检测机构TüVSüDPSB上海实验室,对武汉苏泊尔炊具有限公司在2011年12月21日之前及之后生产的相关产品进行了送检。首批产品检测结果显示:所有被检产品的锰析出量均在0.05mg/kg左右,低于意大利(全球发达国家中唯一有锰析出标准的国家)国家标准中允许的限值,仅相当于《饮用天然矿泉水》国家标准(GB8537-2008)中矿泉水锰含量允许值的1/8,《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中饮用水锰含量允许值的1/2。
据香港食物安全中心《关于日常食物中锰含量表》显示:谷物中锰含量为0.4-40毫克/公斤,蔬菜和水果中锰含量为0.2-10.4毫克/公斤。对于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大多数食物和饮用水中的这一微量元素,锰的确不必太过恐慌。而在国家多种膳食补充剂及药物中,锰也被作为身体必须的元素给予补充,其含量也远超苏泊尔,(如下图)看来,这又是一场人为的食品安全恐慌。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事件发生以后,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密切关注,同时指出:“锰过量主要出现在特殊的行业和职业中,例如长期从事锰的开采、冶炼和加工以及电焊的产业工人,而且摄入的途径主要是经呼吸道。目前还未在临床上发现过普通居民因饮食摄入锰引起不良反应的病例,也未见因使用不锈钢制品导致锰过量、锰中毒的案例。”
目前,由新旧标准引发的苏泊尔“质量门”正云开雾散,相关部门也正协商对标准实施进行规范。而消费者们也逐步理性起来,苏泊尔问题之争正渐渐远去……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