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金农工程 -> 成果展示
青年弃乡投城中国农民老矣
时间:2011-05-31 15:13:40来源:中国三农资讯网作者:李煜

 ■广东韶关农民李会新已75岁还在种地。

 千百年来,古老中华以农立国,但随着工业化、现代化推进,年轻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大大削弱农村劳动人口。如今,神州大地上的农民大军不单出现断层,土地抛荒问题更是日益严重,相对城市的极速发展,农村现代化滞后,农业收益微薄,农民为求生计不得不另谋出路。

 一个多月来,香港文汇报记者走访广东、湖南、湖北、河南四省近十个县市,行车2,000公里,深入数十乡镇实地调查,窥探今日农村真貌,特别推出一连三辑「中国农民系列报道」,向读者作详尽深入的报道。 

 他们太老了,老到不堪重负;同时,种粮收入太低了,低到无法忍受。于是,过去视土地如命根的老农,如今竟视土地为鸡肋,任由土地荒芜。

 尤其吊诡的是,留在农村的农民衰迈到不能种地,而能种地的农民不留在农村。而且,不愿种地的群体从过去的新生代农民,竟已蔓延到老农群体。困局已深,悬念何解?

弃耕蔓延老农 土地抛荒严重

 3月8日,广东韶关翁源龙仙镇青云山下,75岁的李会新抡起镢头挖地里的桑树。养蚕不划算,他计划改种花生或者黄豆。

 与白发苍苍的李会新和近亿衰迈的老农形成巨大反差的,是那一片生机蓬勃的田野,明黄色的油菜花开得正盛,桃红李白伴随左右,还有对乡村不离不弃的蜜蜂,依然在为乡村妆点秀色。

 官方的统计数据显示,内地60岁以上的农民大约有1.1亿人,除去近两成已经失去或半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其余9,000万老农仍然勤耕不辍。三农学者李昌平饱含深情地向记者表示:「感谢农民,感谢中国农村数千万老人们!是中国农村的老人们既帮助『农民工』照看了孩子,还种了『农民工』抛弃的土地,为十三亿人提供了丰富而廉价的食物。」

 李会新的两个儿子都长年离乡在外,老两口蚂蚁搬家式地莳弄土地,「慢慢干,能干多少算多少。」

 因为贫穷,李会新两个儿子都很晚结婚,他和老伴带着七八岁的孙辈留守在青云村李屋,尽管90%的同族村民早已纷纷进城。

耕作收入不足 挣钱靠打散工

 在穿行乡村两千公里的行程中,记者很难碰到同龄人。湖南「老表」刘清乃是衡阳市衡东县荣桓镇人,陪同记者在村里采访,每当偶尔看到年轻人或者貌似年轻些的,他就要向记者解释一番:这是谁家的孩子,早已过40,「40岁以下的都没有,就算有,也是留在农村跑运输或者做生意的,并不种地!」

 荣桓镇是开国元帅罗荣桓的故乡,记者在那里采访时正赶上修路,一路泥泞不堪。刘清乃提醒记者注意,路旁工程队的小工,几乎都是50岁以上的农民。果然,一路上不管是湘楚豫,无论修路还是盖房或水利,各地农村基建的小工,都是打散工挣生活费的留守老农。75岁的汪老伯是记者一路上所见到最老的小工,他在湖北赤壁市新店镇荷叶塘村一处新房工地上,免费帮亲戚手工搅拌混凝土。

 荣桓镇柏塘村书记刘新国表示,全村900多口人,仅留下一小半,除了小孩,种地农民全50岁以上。常宁市兰江乡八一村庙岭组组长表示,全村500多人,40岁以下的农民一个都没有。

留守农民逾7成「40后」

 李昌平将衰老的农业大军称之为「99农业」。足以印证这一说法的是,《中国县域经济报》内部参考曾刊文分析衡阳市农田抛荒的原因,指出,从祁东县抽样情况来看,留守农民队伍上世纪40年代以前出生的占70%,50年代出生的占20%,60年代出生的占8%,70年代出生的占2%。即使在安徽平原地区,农工党芜湖市委2010年1月发布的调查也表明,农民「老龄化」现象十分突出,四、五十岁以上的农民占九成以上。

 另一方面,国务院研究室2006年发布《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全国已经进城的农民工中,16至30岁的占六成,31至40岁的占23%,41岁以上的占16%。对全国2,749个村庄的调查显示,74.3%的村庄,认为本村能够外出打工的青年劳动力都已经出去了。

信息来源:《文汇报》



声 明:本站原创文章,版权为作者和中国乡村发现网共同所有,只要注明出处为“中国乡村发现网”,便可自由转载。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