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县小岗村“农家书屋”建设侧记
凤阳县小岗村“友谊大道”西端南侧有一个石刻——打开的“书”。大道北侧与之对应的是三面围合、白墙黛瓦马头墙的徽派建筑,面朝东的就是“农家书屋”,房前屋后种植花卉、草坪和风景树,赏心悦目。村民们一有时间就到这里看看书,查查资料。蓬勃兴起的读书热潮,成为小岗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农家书屋”屋子大功能全
“农家书屋”是一项庞大而艰巨的工程。为满足广大农民朋友的求知欲,培育学习型、知识型农民,2008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安徽省新闻出版局在小岗村兴建农家书屋。滁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曹哨兵说:“小岗村农家书屋的建设具有标杆性意义,那么在建设、管理、使用上要实行更高标准、更严要求。”
一走进小岗村农家书屋,一股浓郁的书香扑面而来,只见书屋内阅览桌椅排放整齐,一排排书柜中齐刷刷地摆放着图书,各类报刊书籍琳琅满目,几个小学生正在挑选他们喜欢的图书。
小岗村书屋建筑面积150平方米,是周边其他村农家书屋的五六倍。成立之初,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安徽省新闻出版局为“农家书屋”专门配置了15组书柜,1张4米方形桌,12张长条阅览桌,40把皮木制椅子,1台联想电脑,1台46寸海信液晶电视,1台先科DVD,2个报架,数百种图书、报刊、音像制品把书柜装得满满当当,墙上悬挂着图书登记、图书借阅、图书管理等一系列书屋管理制度牌。
村里专门配备一名管理员,每周定期全天候开放4天,开展免费借阅,笔者翻阅了一下,发现每一笔借书记录一目了然,每天都有人来书屋借阅图书,有六七十岁老人,有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还有七八岁的孩子,这里已成为村民们学习、娱乐的良好场所。
村党委书记郑树锐介绍,书屋建成后3年来,农家书屋得到国家农业部、总工会、省财政厅、社会企业等各界爱心单位和人士的支持,先后为书屋捐赠了设备和出版物,书屋的书籍不断增多,功能不断健全,切实解决了农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问题,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学习知识、获取信息,活跃和丰富了文化生活。
该村创新群众学法模式,寓教于乐,利用多媒体定期在农家书屋播放法制宣传录像和法制文艺演出节目,在看书之余组织大家收看电视法制节目,还从县里聘请司法工作者作为农家书屋法制宣传点的义务法制宣传员,为村民上法制课,提升了群众学法的兴趣,也活跃了学法的氛围。村里不仅在书屋为农民讲授农业新技术,而且还组织专家走到田头现场向农民传授种植、养殖技术,帮助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深受农民欢迎。他们还组织前来搞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和村小学师生举办了以倡导文明新风,建设新农村为主要内容的文艺节目,在“农家书屋”外面的文化大院进行演出,极大地丰富了村民们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农家书屋正在成为“农民精神家园”,加快致富的加油站。
“农家书屋”书报多易读好懂
“农家书屋”的“屋”就如农民的肚子,而“书”就好比食物。有了大肚量,关键还要看什么样的饭菜才能使身体保持健康。
小岗村农家爱书屋150平米的阅览室里,有各类图书3.5万余册。笔者浏览了一下,发现这里既有《红楼梦》、《简爱》等世界名著,也有《兵器大世界》、《自主创业开餐馆》等科普技术类书籍,甚至还有中小学生作文选。除图书外,阅览室里还有《中国妇女报》、《农民日报》等报纸38种,《民间文学》、《百科知识》等期刊134种,音像制品230种,同时专门配备了供网上电子阅读的电脑。
新农村建设为农村书屋书记的配备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相关部门始终在考虑如何帮助小岗村农民提高生活质量,甚至帮助他们开创新项目,而且农民朋友易读易懂,这样一来,农家书屋书籍的范围就非常广泛了。
笔者发现,无论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省新闻出版局配备的,还是国家农业部、总工会、省财政厅、社会企业等各界爱心单位和人士捐赠的,还是县文广新局配送的,小岗村“农家书屋”中的各类专业书籍都是相关部门精心为农民朋友“量身定做”或定购的,有许多书是采用小开本形式,少印张、低定价,而且图文并茂,力求让农民能“用时短、读得懂、用得上”。
“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从思路上看,是解决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问题的有效措施,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书屋的监督检查由谁负责,会不会搞成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一些存在的问题,也是农民朋友关心的。
正在“农家书屋”里翻阅图书的一位村民告诉笔者,他自己从事农业生产,以前都是一麦一稻、一麦一豆等常规品种,效益一般,现在村里有很多农户发展黑豆、黑芝麻、黑玉米等特色保健、销路看好的农作物,自己正琢磨着搞点试种提高效益。他指指手中一本介绍黑玉米种植方法的书说:“现在,书屋里看到了新技术,我回去好好学,一定有收获。”
为了提高农民朋友阅读积极性,管理员赵玲每个月根据借阅博的统计,评选出本月借阅最多的村民,给予一些奖励(例如图书、生活用品等),每半年组织村民搞演讲比赛,对前三名给予奖励。
对于儿童来说,农家书屋无疑成为他们求知的“港湾”。因为书屋专门添设各类少儿刊物,在寒暑假和双休日期间,由图书管理员赵玲为孩子们进行暑期辅导,使村图书室成为孩子们的第二课堂。在农家书屋里,一位十二三岁的孩子正捧着一本《格林童话》看得津津有味。村党委副书记余谦介绍,以前,小家伙不是到坑边钓鱼,就是和小伙伴们四处跑着玩耍,大人们就怕他不小心出点事。现在好了,孩子迷上了看书,一有时间就泡到书屋里,家长省心了,孩子也长了知识。
“农家书屋”成为致富加油站
小岗村两委探索将“农家书屋”工程与“农民文化大院”、农村科普与法制教育“一站、一栏、一员”工程建设融为一体,合力推动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农家书屋在滋润着农村群众的精神生活的同时,也为农村群众脱贫致富提供了“锦囊妙计”。村委会副主任关友江的儿子关正景就在农家书屋里淘得了“致富真经”。
2008年是改革开放暨“大包干”30周年,前来小岗村参观的游客及各类调研人员络绎不绝。此时农家书屋正好建成开放。关正景看着父亲每天忙着接待,敏锐地发现许多游客游兴特别浓,甚至错过了用餐时间,有几次关友江把客人带到家里吃饭。客人在临走前直夸“饭菜真香”,还硬要留下伙食费。脑子颇为灵光的关正景突然想起了农家书屋里还有《自主创业开餐馆》、《农家乐经营手册》两本小册子,脑子旋即闪过一个念头:“我家要是开个饭店的话,不但解决了游客吃饭问题,家里还可以多一项收入!”
关正景和妻子李艳商量,在自家新建的楼房院落里开一个“农家乐”饭店,自己当老板。夫妻二人一拍即合,办起了“农家乐”旅游饭店。在经营农家乐饭店时,每每遇到疑难问题,他总是第一时间来到村里的农家书屋,认真查阅资料,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关正景从县宾馆和农家书屋学习了有关接待服务、文明礼仪、客房布置、后堂管理、床铺整理、卫生保洁、农家菜烹饪等方面知识,重在“土”字上下功夫,挖掘农家土菜,让客人感受到新农村农家的气息,感受到自然、纯朴的快乐。每天来就餐的游客一批有一批,有时一餐得等好几轮,小两口每年毛利收入在10万块钱左右,除去厨师、服务员两个人的工资,每年净赚五六万块钱,全家5口人人均纯收入过万元,比种地收入高出七八倍,成了远近文明的科学致富明星。
葡萄种植大户严德友是农家书屋的常客,他的200亩葡萄园有20个固定员工。员工在没有进行知识培训之前,每亩地产葡萄1500斤,而且果实的口感和颜色都不好,他一有空闲,就钻进农家书屋查询资料,自我加压“充电”,掌握了葡萄种植一些列技能,并把学到的知识手把手交给员工,他种植的葡萄每亩地可产3000斤以上,葡萄串硕大,单粒饱满又甜又好看,上市时总是第一时间被抢购一空,而且价格远远高于其他地方、其他品种的葡萄。
据统计,自农家书屋建成之后,当地有近万人次的村民和企业员工到农家书屋借阅图书和杂志近3万册,已有200多户农民通过农家书屋在获取致富信息、学到实用技术后走上致富之路。农家书屋还为宣传小岗做出了贡献,三年来,农家书屋先后吸引来30多万人次的游客参观。
农家书屋弥补了长期以来农村文化的贫乏,它犹如一缕清风,给小岗村农民带来了现代科学和现代文明,带动农民群众自觉摒弃过去的低级娱乐活动,培育了健康文明的农村新风尚。以前的小岗村村民最大的娱乐就是看电视、打麻将。现在有了农家书屋后,一有空大家都来到书屋读书看报,学实用技术、学保健知识,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村风也越来越文明了。同时该村还在学习之余积极组织成立了健身队、锣鼓队、秧歌队,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激发了农民朋友建设新农村热情,对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推动农民科技致富,创建和谐社会发挥了巨大作用。小岗村两委干部及许多群众反映,“农家书屋”建设让小岗村出现了“三多三少”的喜人气象:遵纪守法的多了,违法乱纪的少了;农闲时学科技的多了,打麻将喝酒的少了;有知识懂科学的多了,搞封建迷信的少了。
如今,茶余饭后去“农家书屋”逛逛,成了小岗村群众的一大美事。小小的“农家书屋”也成了群众学习“充电”的好场所。许多村民把“农家书屋”当成了“精神家园”和“致富加油站”,一股强劲、浓郁的文化气息,似春潮涌动,扑面而来。
作者单位:安徽省凤阳县广播电视台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