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金农工程 -> 各抒己见
云南省“数字乡村”工程
时间:2009-10-22 15:30:03来源:[标签:出处]作者:贝宜可

  一、建设概况

  “数字乡村”工程是云南省委省政府加强农业,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进程所采取的重大的战略举措,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是我省信息化、数字化、电子政务和“数字云南”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系统性工程,也是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为了建立起覆盖全省、连接省、州市、县、乡、村的“数字乡村”信息网络服务体系,为各级人民政府决策和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图文并茂的网络信息等服务,我们确定并具体做了以下六方面的工作:

  1.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农村互联网络建设,确保信息网络安全、稳定、高效运行。

  2.用科学规划、统一标准、规范栏目的原则来建立和完善农业和农村综合信息数据库,要求用图、表、文、声、像等多种形式并用,力求画面生动,一目了然,真实有用。

  3.建设农业和农村综合信息网络平台,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加强网站的协调和整合,建立和完善以云南新农村建设信息综合网站、各涉农部门门户网站、涉农专业信息服务网站等为主体,省、州、市、县、乡、村五级协同合作、上下联动的农业和农村信息网络体系,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逐步实现“一站发布、全网共享”为各级各部门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4.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化,有重点、有步骤地推广先进的农业智能生产管理技术和计算机自动控制等技术在农业领域各方面的应用。

  5.推进农村社会管理服务信息化,积极探索农村社会管理服务信息化工作的思路,促进农村管理服务的民主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6.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服务进村入户,引导科研机构和涉农厂商、通信运营商,开发适合农村特点、合适农村需要、方便农民使用、价格比较低廉的电子信息产品。依托新农村综合信息网络平台、各涉农网站、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系统等信息网络资源,搞好面向农民的各种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以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和网络提供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加快信息进村入户步伐,全方位地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的信息需求。

  二、建设成效

  两年来,全省共投入“数字乡村”工程建设资金1.354亿元,其中省级投资7,243多万元,州、县、乡配套6,297多万元。“数字乡村”工程以自然村为单位,把乡、镇、村委会、自然村三级的图片、文字介绍、155项数据报表指标、视频等资料采编后上传至服务器。乡镇子网20个栏目,村委会和自然村10个栏目,每个栏目都要有对应的文字说明,图片不少于50张。生成的基础信息资料客观、真实、科学、系统地反映出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化情况,取得了五大成效:

  (一)采集了丰富的乡村信息,实现了乡村信息上网发布

  “数字乡村”工程建设自2007年10月14日开通以来,到目前已经拥有省级网站1个,地州网站16个,县级网站130个,乡级网站1,348个,村委会网页13,431个,自然村网页12.4万个。截止2009年7月30日统计:全站累计发布信息192万条,栏目图片1,400万张,数据报表33万个。全省共制作上传视频文件22,991个,其中乡镇视频1,134个,完成比例为84%,行政村视频10,994个,完成比例为83%,自然村视频9,462个,完成比例为9%。截止到9月22日,建站以来访问量达1,368万人次,日均2.2万人次。

  (二)建成乡村基本情况数据库,进一步摸清了乡村“家底”

  全省以自然村为基础和重点的乡村基本情况数据库基本建成,涉及“三农”各个领域,内容涵盖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农村经济、特色产业、人口卫生、文化教育、基层组织等方面,进一步摸清了乡村特别是自然村的基本情况。

  (三)建成了覆盖全省的“数字乡村”网站群,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全省“数字乡村”网站群中含13万多个网站,覆盖省、州市、县(市、区)、乡镇、行政村、自然村六级,实现了“村村有网站”,大幅提升了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

  (四)拓展了建设内容,信息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

  “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内容丰富,并逐步向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和广大农民延伸,不断扩大了农业和农村信息服务的覆盖面。

  (五)初步整合了“三农”信息资源,信息共享功能进一步增强

  “数字乡村”工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由农业部门牵头,林业、水利、扶贫等涉农部门和信息、统计等20多个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共同建设,在建设中整合了各种信息资源,实现了省、州市、县(市、区)、乡镇四级有关部门的互联互通,进一步增强了信息共享功能,已初步建成了覆盖全省的农业和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三、主要经验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2007年2月26日,省政府召开“数字乡村”工程建设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把“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列为省委、省政府20项重点工程之一。确定了领导小组设在农业厅后,各州、市县也相继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办公机构。各州市、县(市、区)、乡镇均成立了以党委、政府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全省有近4万人参与了工程建设,确保了具体工作的落实。

  (二)认真研究制定实施方案

  2007年6月21日,成立了副省长孔垂柱任组长的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及时下发了《关于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意见》、省农业和农村信息化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下发了《云南省“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工作方案》和《云南省“数字乡村”工程建设信息网络项目实施方案》等文件及简报30余份。省农业厅和信息产业办对“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认真研究,多次征求了有关部门和专家的意见,并组织了专家评审。各地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数字乡村”工作建设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工作步骤和工作责任。

  (三)及时安排部署确保资金到位

  省政府于2007年6月22日主持召开全省工作会议,对先期试点工作进行了认真总结及面上工作做了安排部署。各州市先后召开了不同形式、级别的动员部署会议,对工作进行了总体研究和部署,并对“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项目资金作出了特事特办的批示,确保了配套资金落实到位。

  (四)各部门通力配合协作

  各部门在“数字乡村”工程实施中给予大力支持和配合。省信息产业办多次和农业厅研究工程方案,并派员参与了省农信办的有关工作,省财政及时安排了补助经费,省民委、交通厅、广播电视局和通讯管理局等部分成员单位和省委督查室多次派出工作组进行督查和调研。新华社、云南日报、云南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对“数字乡村”工程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宣传报道,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五)充分整合各种资源

  省级在省农业信息中心搭建数据中心,节约了软硬件投入。多数州市将工程作为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来抓,抽调了信息、统计、学校等有关部门熟悉计算机操作的骨干参与工程建设。全省共从有关部门和单位调剂了计算机2950台,数码相机3630台。全省各级有效整合人力、财力和设备资源,避免了重复投资建设。

  (六)认真组织业务培训

  全省各级层层开展了相关业务培训,对基础信息采集、照片、音像拍摄和信息录入、上传等业务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培训。截止到8月30日:全省累计共举办培训9839期20.46万人次,为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七)大胆探索创新工作方式

  由于乡村网页制作等方面没有现成可供借鉴的经验,为确保完成任务,全省组织开展了试点,积累了经验;针对数据传输量庞大,而基层互联网带宽低、人员技术力量薄弱等情况,开发了乡村基础信息离线录入软件,有效解决了12万多个自然村的数据保存和上传的问题;为增强13万多个网站的特色,提供了多种网站模板自行选择;依靠自身力量开发了电子地图导航系统,采用语音合成软件进行视频配音;编制了村级文本自动生成软件,确保了工程有序推进。

  四、应用效果

  (一)提升了农业信息服务

  面对全市农业应对市场变化和战胜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农业科技含量不高的特点,曲靖市采取措施,实施“十、百、千、万”数字乡村工程,提升农业信息服务,为破解“三农”难题,帮助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基础。一是保投入。截止2009年6月底,全市省、市、县、乡共投入资金1,531万元,及时筹措资金为实施“十、百、千、万”工程,提升农业信息服务提供资金保障。二是强维护。2009年上半年投入维护资金84万元,不断加强维护,保证网站安全运行。三是重服务。在注重实效、及时更新网页内容的基础上,加强针对性,提升服务“三农”质量,开设“农村科技”、“农村市场”、“农业气象与灾害”等栏目,形成了覆盖全市市、县、乡、村四级的“数字乡村”纯公益性网站,截止2009年6月低,发布服务“三农”信息18,285条,服务“三农”信息得到不断充实和提升。

  (二)提高了办事效率

  宁洱县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自2008年10月开始实施以来,已完成77个自然村的建设任务。在去年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项目申报中,每个点申报的内容都要涉及到人口、户数、劳动力、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十多项数据,但宁洱县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办公室在收集以上数据时没有到“云南数字乡村网”查询,而是到统计、民政等部门查找,收集到的数据是多年前统计的,不够准确和真实,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精力,对去年该县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申报和实施带来了很大的被动。

  今年7月,宁洱县2009年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开始申报,共申报180个点。宁洱县把今年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列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在吸取去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积极与农业部门联系,到“云南数字乡村网”查询每个申报点的数据,180个申报点的基本数据用了不到三天就已全部统计完成,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县领导在项目的审批上提供了比较真实的数据,从而为顺利完成今年该县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促进了农民增收

  红塔区李棋镇共种植葡萄109亩。全镇早熟葡萄品种产量大约20吨,中熟品种产量70吨,晚熟品种产量20吨。2009年葡萄成熟上市,种植大户国兰芬、沈建喜、林家云、申志明正在为销路着急之时,李棋镇农业技术农机工作站的工作人员来到葡萄园,向他们了解葡萄的销售情况,早熟、中熟、晚熟葡萄的品种、产量及上市时间,帮他们写了一条农产品供应信息并配上图片于7月下旬发布在数字乡村网上,此后,区内外客商纷纷来人来电与其洽谈业务,短短两周时间四位种植大户的葡萄销售量达3.2吨,销售金额达4万余元。

  丘北县有1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数字乡村”网发布信息后,县农行就主动上门联系,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平台,建立农村融资新模式,利用惠农卡的方式,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放贷款。目前,丘北县树皮乡的康达、双赢等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里的会员已获得资金1,000余万元的辣椒生产资金,解决了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富宁县剥隘镇标村的甘蔗种植户黄清明,从该县的“数字乡村”网站上看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消息后,在县农经站的指导下到工商局注册了“清明甘蔗专业合作社”,扩大种植规模,带动农户300多户,甘蔗种植面积已从原来2,500亩扩大到现在的3,600亩,总产值达364万元。

  面对千变万化的茶叶市场,盈江勐弄山茶叶有限公司叶自辉老板及时利用盈江信息网,大力宣传勐弄茶叶,而勐弄乡“数字乡村”网自建成以来也从乡、村各级网页通过《特色产业》、《招商引资》等栏目图文并茂的展示勐弄茶叶,“勐弄雪毫”、“勐弄玉叶”、“勐弄香茗”、“勐弄碧翠”等一些名优茶、精制绿茶作为旅游商品,相继走向全国各地,仅2008上半年就创收达31万元。

  (四)扩大了农产品销售

  2009年1月份,沾益县播乐乡收购当归的药商已经很少了,但农户家里堆积的当归还有500多吨,农民朋友很着急,农经站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即时在云南数字乡村网上发布当归信息,并详细介绍了当归的数量和品质。此后,联系收购当归的电话不断的打来,3个月后,播乐乡农户家中的当归销售一空,农民脸上露出了笑容,增加了今年种植当归的信心。

  五、下一步工作意见

  1.“数字乡村”于2009年4月省级平台改版后,要进一步做好提升网站质量、数据资料更新、视频制作,已有丰富资源的使用、后台功能的完善等,更好地提高网站使用效果和作用。

  2.努力做好“数字乡村”工程的对外宣传工作,目前正与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协商合作开展“数字乡村”网共建、共管、共享的合作机制,同时积极与各大相关网站完成友情链接,扩大影响面。

  3.积极开发应用系统,拓展“数字乡村”的应用功能。现已开发了“云南省农业项目管理系统”和“农村入户调查”管理系统,还将开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农产品市场供求系统、农村劳动力转移管理系统等应用系统,应用系统由省统一开发,供有关部门和农户使用。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