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金农工程 -> 各抒己见
着眼需求
时间:2009-10-22 15:30:06来源:[标签:出处]作者:游侠

  甘肃农业信息网由甘肃省农牧厅主办、甘肃省农业信息中心承办,是甘肃省权威的农业门户政府网站。自2004年10月开通以来,我中心坚持“发布农业政策法规,报道三农工作动态,提供农业市场信息,开展农业技术服务”的服务宗旨,着眼现实需求,强化工作措施,不断创新服务。一批特色网站正在建设运行,成为我省农业网站中的一大亮点。目前,全省已经形成了以甘肃农业信息网为龙头,市县信息网络为纽带,乡村信息站为网点,多系统、宽领域的农业信息网站群。

  一、甘肃农业信息网建设稳步推进

  (一)优化设计,丰富网站内容

  为了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对象对农业信息的需求,我中心根据需求适时优化版面设计,调整栏目和内容。目前,已形成政务、科技、新闻、商务四大版块,设有农业概况、政策法规、农业要闻、信息联播、价格信息、分析预测、科技动态、网络文摘、实用技术、劳动力转移、农业专家库等45个一级栏目,110个二级栏目,96个三级栏目。突出马铃薯、中药材、玉米制种、啤酒大麦、酿造葡萄、蔬菜、水果等特色优势产业的技术推广、产品推介、产销对接等内容。

  (二)突出重点,提升网站功效

  农业要闻栏目在全国、全省和厅系统三个层面上报道最新农业工作动态,信息及时、权威,是各级农业部门和新闻媒体关注的重点。实用技术和视频点播栏目主要针对我省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结合农时季节,提供大量农业生产技术和新品种、新成果方面的信息,是基层农业工作者和农业生产者的良师益友。价格信息、供求信息一站通、分析预测等栏目以市场为中心,汇集和发布农产品供求,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行情和趋势分析。网站功能得到有效提升。

  (三)强化维护,提高网站质量

  信息的数量和质量是网站发展的核心。为了提高网站质量,我中心对甘肃农业信息网信息上传情况每月统计1次,实行分工负责,责任到人的管理方式,从网站维护的科室、人员、栏目进行多角度统计分析,并将统计结果张榜公示;实行每季度统计分析、半年总结分析、年终总结分析,对网站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通过以上措施,使网站的信息数量稳步增加,质量不断提高。截止2009年8月底,网站累计上传信息100余万条,日均更新信息数量超过150条,一些重点和热点栏目日均更新5条以上。网站总访问量达到5000多万次,日均访问量超过6万次,个别天数超过10万次。2006年、2007年、2008年连续三年荣获“中国农业网站100强”称号。

  二、网站运营措施有力

  (一)领导重视,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甘肃农业信息网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了省农牧厅领导和相关处室的大力支持,厅领导多次听取网站建设及运行情况汇报,并做出重要批示。省农牧厅先后向机关各处室、厅属各单位和各市(州)、县(市、区)农业(牧)局多次下发关于重视和加强信息采集、发布等工作的文件。目前,全厅系统已将甘肃农业信息网作为对外发布信息的主要平台,影响力不断扩大,知名度逐步提高。

  (二)完善运行机制,加强组织管理

  为了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运行机制,我中心先后出台了《甘肃农业信息网信息采编发工作规范》、《中心机房管理制度》、《厅机关局域网管理办法》、《网站工作人员考核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使网站建设步入制度化、规范化、有序化的良性发展轨道。甘肃农业信息网现有专业技术人员22名,其中网络维护人员4名,网站信息采编人员18名。全省14个市(州)、86个县(市、区)和省农牧厅系统均有分管领导及专兼职信息员。完善的制度和有序的管理为网站高效运行提供了有力的制度和人力保障。

  (三)广泛采编信息,严把审核程序

  信息采编主要采取3种形式:一是省内外重大农业活动和厅系统的重大会议,以及主流报刊媒体对农业方面的宣传报道,通过省级信息采编人员进行专访或从相关媒体进行采集,通过审核后上传网站;二是厅系统信息,由相关单位通过邮件形式发送至专用邮箱,再由信息采编人员上传网站;三是通过“全省信息联播”平台,B/S远程维护模式上传,县(区)上传信息由市(州)信息员初审,市、县所有上传信息均由省农业信息中心专人审核。通过严把审核程序,扩大了网站信息采集面,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三、信息联动高效服务

  (一)“信息联播”成效显著

  我中心自2005年开通“全国信息联播”以来,累计上报中国农业信息网信息超过1万条。2005年获得部信息中心“全国信息联播”银奖;2006获得“全国信息联播”优秀组织奖;2007、2008连续两年获得“全国信息联播”最佳组织奖;8人(次)获得“优秀信息员”和“优秀技术员”称号。

  2007年2月,我中心在西部地区农业网站中率先开通“全省信息联播”系统。目前,全省14个市(州)、80个县区每天为甘肃农业信息网报送信息,累计报送信息达5万条。“全省信息联播”的推广应用,实现了省、市、县三级信息联动,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

  (二)“网上展厅”和“一站通”服务水平稳步提升

  “网上展厅”和“一站通”是我省开展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的一项重要手段。我中心采取多种形式宣传网上展厅和“一站通”功能,为各类用户提供个性、便捷、高效地服务,加快探索农产品电子商务服务新模式。截止目前,我省“网上展厅”和“一站通”合计注册企业已达2289家,其中龙头企业注册19家,个人会员注册达1767家,累计上传各类信息1241条,发布各类信息1187条。

  (三)农网展播成绩凸现

  为了加强部省信息交流和协作,充分发挥中国农业信息网和各省区农业网站的传媒互动作用,自2007年开始,农业部信息中心对农交会进行全国农网展播。2007年,在山东济南召开的第五届农交会上,我中心在3天内,累计发布信息及新闻稿件50余条,图片100多幅,荣获一等奖。在2008北京举办的第六届农交会全国农网展播工作中,我省荣获二等奖。

  四、农业网站群基本形成

  (一)省市县三级网站发展较快

  近年来,我省通过实施“三电合一”工程、农业信息体系建设项目及甘肃省农村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工程项目,建成“甘肃农业信息网”互联网站、省农牧厅机关局域网、农业部卫星指挥调度系统甘肃小站及延伸至部分市县乡村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和信息服务点。截止2008年底,全省建有11个市(州)农业信息网,70个县(区)农业信息网,配备专职工作人员355名,发展农村信息员近6000名。全省已初步形成以省级农业信息网为龙头,市县信息网络为纽带,乡村信息服务站为网点,多系统、宽领域的农业信息网群,为全省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平台支撑。

  (二)特色网站进展顺利

  立足省情,结合我省马铃薯、制种、啤酒大麦、苹果、草食畜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状况,我们研究制定了《全省特色农业网站建设方案》,计划首批建设10家特色农业网站,目前,我中心指导相关市县已经建成“金张掖种业信息网”、“平凉红牛网”、“中国马铃薯信息网”、“玉门市啤酒原料信息网”、“武山县蔬菜信息网”、“绿色小杂粮网”等6家特色网站,运行良好。陇南特色农产品网等其他4家特色网站正在陆续建设之中。特色网站的建设加大了对我省特色优势产业的信息引导和宣传力度,对做大做强我省特色优势产业具有重要作用。

  (三)“甘肃新农村网”运行良好

  “甘肃新农村网”是我省唯一一家宣传新农村建设的主题网站。该网站由甘肃省委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省农牧厅、甘肃农业信息中心承办,2008年12月17日正式开通。现有一级栏目21个,二级栏目39个,涵盖新农村要闻、政策文件的发布和解读,新农村试点示范、生产发展、农民增收、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同时还发布农产品供求、价格等信息,为农民提供科技、培训等方面的知识。目前,甘肃新农村网累计上传信息1万多条,日均更新信息量超过110条,总访问量超过150万次,日均访问量突破6000次。新农村网的开通和运行得到了省长助理夏红民及省委新农办领导的肯定。

  五、今后发展重点

  我中心在全省农业网站建设、农村信息化推进等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与新农村建设和全省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发达省份的信息工作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为了进一步发挥好农业信息网的信息传播、技术引导、宣传推介等功效,进一步推进全省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切实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和宏观调控依据,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权威的信息服务。我们将在做好现有工作的基础上,力争在提高网站质量、信息联通互动、特色网站建设、服务模式创新等方面有新的突破,使我省农业信息服务水平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一)优化版面设计,提高网站质量

  立足省情,办好农民关注的热点栏目,加快农业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不断丰富和完善农业资源信息库、农业生产信息库、农产品及生产要素市场信息库、农业政策法规信息库、农业实用技术信息库,改变生产信息多、市场信息少,宏观信息多、微观信息少的局面,增强信息的时效性,提升网站的服务质量。

  (二)加强资源整合,实现信息联动

  在积极开展部省联动,做好“全国信息联播”、“全省信息联播”、“一站通”和“网上展厅”的基础上,继续与政府、气象、科技等省上涉农部门及市、州农业部门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办出特色栏目,实现特色栏目共享及信息联动。制定全省统一的农业信息采编和发布标准,以实施“全省农村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工程”、“金农工程”项目为契机,进一步完善省、市、县三级农业网站的数据库,实现全省农业信息资源共享。

  (三)创新网站群运行模式,提高服务质量

  为了使农业网站运行与农业部门日常工作统一协调,我们将指导各级农业主管部门紧紧围绕农业工作实际需要,以创新运行模式为手段,以提高服务质量为目的,统一技术方案,统一开发应用,统一后台数据库,统一运行环境,采用多级发布、分级管理的机制,形成完善的信息资源管理体制和规范高效的运行模式,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让农民实实在在享受到农业信息化带来的实惠。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